歼十生产线为什么不能打包给巴基斯坦?其实原因很简单 中巴俩国关系那叫一个铁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边境上互相帮衬,军事上也合作得挺深。早年间,中国帮巴基斯坦搞飞机项目,像是JF-17枭龙,那可是联合研发的成果。巴方在自家工厂能组装大部分部件,车间里叮叮当当的,很快就出成品了。可核心东西呢,像发动机和雷达,还得从中国运过去。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技术这玩意,得一步步来,不能一下全抖落出来。转眼到歼十这事儿,巴基斯坦又眼热了,想打包整条生产线带回家。中国这边呢,点点头卖成品机,歼十CE都交付了二十来架,可生产线?门儿都没有。原因说白了,就俩字:稳妥。 中国航空工业从八十年代就憋着劲搞自个儿的战斗机,歼十项目启动那会儿,国外技术封锁得死死的,只能靠自己摸索。设计师们从鸭翼布局入手,风洞里反复试,数据一堆一堆的。到了九十年代末,首飞成功,机身腾空的那一刻,算是中国空军迈大步了。后来迭代到歼十C,换上国产发动机,雷达也升级成有源相控阵,隐身涂层啥的都跟上了。巴基斯坦那边,空军装备老化严重,美国的F-16升级包卡脖子,印度又引进了阵风,压力山大。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2021年签了首批六架歼十CE的合同,价值4.5亿美刀,打破了中国三代机零出口的尴尬。 这笔买卖不光是卖飞机,还带培训和维护,巴空军很快就上手了,2022年三月首批机就飞到卡姆拉基地,参加阅兵时拉出漂亮队形。 可巴基斯坦不满足于买成品,他们想学着自己造,提出来要生产线。中国为什么不松口?这儿头有苦衷,得从过去说起。话说中巴合作无人机那档子事儿,彩虹-3技术转让给巴方,本意是帮他们建产业。结果呢,这技术辗转到了土耳其手里,他们搞出个安卡无人机,设计上跟彩虹-3八九不离十。 再后来,传闻还流到其他地方去了。中国军工吃了这亏,警钟长鸣。技术这东西,一旦外泄,就跟开了闸的洪水,止都止不住。歼十生产线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牵扯的链条长着呢,从钛合金铸造到航电集成,上百家企业参与。转让出去,等于把自家家底全亮堂了。巴基斯坦工业基础呢?纺织和轻工为主,航空制造还得靠进口。给他们生产线,他们顶多组装组装,核心发动机雷达学不会。就像富士康拼苹果手机几十年,也造不出芯片来。 二十年前中国自己起步时,发动机推力测试都费劲,试车台上喷火,数据超温警报响个不停。巴基斯坦现在水平,比那时候的中国还差一截。给他们全套,短期内出不了成品,长远看,等他们勉强仿出来,中国早迭代两代了。歼二十已经在服役,歼三十五隐身机也呼之欲出。技术差距拉开,谁追得上?再说,巴基斯坦空军里还有F-16,美方维修合同管得严,飞行日志得报上去。万一地缘风向变,技术细节从那儿溜出去,中国不就亏大发了? 这不是不信任巴基斯坦,而是军工规矩就这样,出口管制法明文规定,敏感技术得国务院和军委批。 歼十生产线2023年还移到贵州贵飞了,继续国产化。 换个角度,合作模式得讲实惠。枭龙项目就是例子,巴方组装线占60%,核心40%进口。中国稳稳控住命门,巴基斯坦空军实力上去了,两国关系也更牢。歼十CE也这么干,2022年底首批交付,2023年又添了十四架,总共二十架进列。 巴空军分空优和对地两种涂装,十二架防空,八架打击,编队训练时跟JF-17配对,数据链共享顺溜。2024年珠海航展,贵飞还秀了歼十CE模型,巴方代表在场,估计心里痒痒的。可中国坚持成品出口,培训飞行员用模拟器,维护教他们换模块,不碰底层代码。这模式接地气,巴基斯坦用着放心,中国技术不外流。 巴基斯坦求生产线,不光是为自造,还想省钱。进口整机贵,组装能降成本。可中国算盘打得精,生产线打包等于送技术,风险大收益小。过去护卫舰项目,设计图传到土耳其,战舰长得像双胞胎。 虽没铁证,可军工圈子传得沸沸扬扬。歼十涉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独家供货,民用潜力大,一泄就砸锅。中国全产业链第一制造大国,从稀土提纯到芯片集成,一条龙。巴基斯坦矿产加工初级,供应链断断续续,仓库缺件,装配线工人闲着擦工具。转让生产线,他们短期组装行,长期卡壳,中国还得补课,多累啊。 接地气点说,技术转让就像借钱,得看借主会不会还。巴基斯坦是铁哥们,可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美国卡F-16,印度买阵风,谁知道明天咋样。中国学聪明了,成品机卖,服务跟上,技术藏兜里。歼十CE出口成功,迪拜航展上亮眼,巴基斯坦一战成名,外国媒体闭嘴了。 这合作模式,值得推广。未来中巴军事纽带更紧,歼十CE拉升云层,导弹啸叫,边境稳了,国家安了。话说,军工这行,稳字当头,才是真情谊。
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因为中国军工的崛起,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