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

迎丝的趣事 2025-09-17 14:46:21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早年间中国高铁刚起步时,高铁车轮这东西确实让咱们头疼。那时候咱们自己造不出合格的高铁车轮,全得看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脸色进口。一对高铁车轮要 60 万元,一列 8 节车厢的高铁光车轮就得配 64 个,单换一次车轮就差不多要花 2000 万。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价格涨不涨、给不给货,全由人家说了算,有时候就算花了高价,人家随便找个 "产能不足" 的理由就能拖着不发货,让咱们的高铁建设项目硬生生停工等着。那些掌握技术的国外企业,对高速车轮这种 "塔尖" 产品看得紧,坚持 "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交流参观" 的规矩,一点技术都不肯露。 2008 年的时候,科技部和原铁道部一起启动了高速车轮研发的重大项目,这个担子落到了马钢身上。别看马钢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造出了普通火车车轮,但高速车轮可是另一回事。 一节高铁车厢重达五六十吨,每对车轮要长期承受十几吨的往复循环载荷,还得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高速跑,对车轮的纯净度、韧性、硬度要求高得很,钢里的氧含量得控制在百万分之几,比普通车轮严多了。研发团队连国外的标准都看不到,只能把市面上的进口车轮拆了又拆,反复分析配方和性能,在无数次试验中找差距。 从东北大学毕业的赵海那时候刚到马钢没多久,就赶上了这个硬仗。团队里的人天天泡在炉台前、热处理操作室和机加工现场,一点点摸索工艺参数。2010 年,马钢研发的 D1 高速车轮终于在时速 200—250 公里的和谐号上小批量试验,跑了 64 万公里,表现还不错。 但这只是开始,随着高铁提速,2014 年他们又启动了时速 350 公里车轮的研发。有了之前的基础,这次研发快了不少,8 个月就完成了材料研发和工艺设计,新开发的 D2 材质车轮性能比进口的 ER8 材质还好。 不过研发出来不算完,还得经过严苛的装车考核。大西线、郑徐线、哈大线…… 不同线路、不同气候都得试,车跑到哪儿,研发人员就跟到哪儿。每次列车夜间入库,他们都要仔细检查车轮状态,每 10 万公里还要做超声波探伤和磨耗测量。 就这样跑了 60 万公里,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才敢说产品合格。2017 年 1 月,马钢的时速 350 公里高速车轮拿到了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认证,成了国内第一家有商业化资质的企业,中国总算在这个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可控。 有意思的是,刚开始国产车轮想大规模应用并不容易。客户没见过批量生产的效果,招标时都不敢冒险。后来安徽省和山西省的相关单位找到中国工程院,希望给国产轮轴做个全面评价。专家组进驻工厂,不仅查产品性能,连生产设施、管理制度都一一检查,还帮着找出了材料成分不够均匀的问题。 2022 年,国铁集团终于开始在复兴号上列装国产轮轴,先从检测车开始,跑够里程再装到载客列车上。到 2024 年,整列装用国产车轮的复兴号已经安全运行超过 100 万公里,通过了专家组评审,具备了批量装车的条件。 这一下局面就反过来了。以前进口车轮价格高、交货没保障,现在国产车轮不仅成本降了下来,质量还很稳定。马钢投入了上百名研发人员,做了几十轮工业试验,拿了 100 多项专利,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全球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那家曾经占中国市场一半份额的 BVV 公司,后来被中资企业收购了,现在得靠着中国市场才能活得好。而日本和德国那些当初断供的企业,大概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更厉害的是,咱们的研发没停下脚步。2023 年,马钢的时速 400 公里高速车轮在福厦线试验中跑出了 453 公里的最高速度,2024 年底全球最快的 CR450 动车组样车上装的也是马钢车轮。 他们还搞起了低碳车轮研发,全流程降碳 20% 以上,连海外客户都认可。现在中国高铁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要车轮了,从被断供卡脖子到自己造出 "风火轮",这波应对确实够硬气。那些曾经觉得能靠断供打压中国高铁发展的国家,估计现在看着中国高铁在世界各地跑,心里滋味不怎么好受吧。

0 阅读:21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