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总司令张发奎,绝对是国民政府中真正的奇葩,在他的部队中,有名有姓的共产党人有两千多名,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却不管不问![凝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南京蒋介石疯狂清洗共产党人,在武汉汪精卫也转向反共立场,大批共产党员面临被捕杀的危险。 就在这片腥风血雨中,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却成了一处罕见的“安全区”,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张发奎不仅没有迫害部队中的共产党人,反而大量收容被追捕的党员。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蒋介石杀、朱培德赶、张发奎收”,生动道出了张发奎与其他国民党将领的不同立场。 有人劝他“清理门户”,他却反问:“他们能打仗、肯为国效力,我凭什么把他们赶走?”张发奎曾公开表示欣赏部分共产党员的才干和拼劲,认为“能打、敢冲、肯拼命,我就用”。 张发奎对共产党人的包容态度并非偶然,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时,他就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北伐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善战和献身精神。 叶挺独立团作为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在北伐中屡建奇功,为张发奎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立下汗马功劳,在民族危亡之际,共同抗日是其与共产党人能够合作的重要基础。 然而张发奎的政治立场并非始终如一,1927年宁汉合流前后的复杂局势中,张发奎最终选择了继续留在国民党阵营,追随汪精卫,其部队也并未如中共所期望的那样参加南昌起义。 可南昌起义部队仍挂着他的名字作为总指挥,起义主力叶挺部和贺龙部都来自他的第二方面军。 起义发生后,张发奎的态度依然暧昧,他没有立即派兵追击,而是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整理军务”,这为起义部队安全撤离创造了条件。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发奎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淞沪会战,他做出了一个在国民党军中少见的尝试——设立战地服务队,名义上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 队长钱亦石是中共党员,服务队内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并在张发奎部及其军官中进行统战工作。 令人惊讶的是郭沫若当时明确告诉张发奎,所推荐的人多数是共产党员,张发奎却表示共同抗日不计较这些。 张发奎晚年回忆称,他不仅知道服务队中有共产党,还知道队长钱亦石是中共中央委员,尽管如此,他仍然信任并重用这些人。 张发奎的这种复杂立场源于他独特的价值观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地方实力派,他与蒋介石中央系存在矛盾,其容纳共产党员有复杂的现实考量。 他曾直言:“我信蒋介石,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是因为他坚持抗日。”这种相对独立的态度,在国民党将领中极为少见。 抗战胜利后,张发奎被任命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主持受降仪式时,面对记者关于香港受降权被转交英国的提问,怒拍桌子道:“中国的领土,凭什么让外国人主持受降?” 1949年,张发奎没有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选择移居香港,晚年的他常坐在家中翻阅旧报纸,回忆当年的征战岁月。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的某些选择,他只是摇头:“我这辈子,没贪过一分钱,没打过一次内战,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 张发奎临终前,他特意嘱咐家人将自己的骨灰送回广东老家安葬。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获悉后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1992年,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女士携子女从香港护送丈夫骨灰回到了故乡韶关始兴安葬,如今在广东始兴县张发奎故居,仍陈列着他当年的军装、勋章和手稿。 回顾张发奎的一生,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守住了军人的底线,他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 在国共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张发奎为什么能够容纳如此多的共产党人?您认为他的做法是出于什么考虑?是政治智慧还是个人品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信源: 中国经济网--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的战略抉择和历史价值
国民党上将总司令张发奎,绝对是国民政府中真正的奇葩,在他的部队中,有名有姓的共产
力量华哥
2025-09-17 16:0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