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还是听劝的,中欧班列中断了2天之后,重新恢复了,这条中欧经济货运大动脉重新运作。 这实际上是有利于欧洲,更加有利于波兰的。波兰同意重新恢复班列,当然是给了我们一个面子,是在于他们知道我们对于俄乌和欧洲各方面的影响力。 9月12日这天,波兰政府一纸公告关闭了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铁路口岸,理由是应对俄白“西方-2025”联合军演带来的“安全威胁”,超过三百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瞬间被困在路上,车厢里装着的不仅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新能源设备,还有浙江小家电企业与德国客户签订的3000台洗碗机订单,以及华沙中国商城里1000多家商户赖以生存的义乌小商品。 这场突如其来的封锁让整个亚欧贸易链条都感受到了阵痛。要知道,波兰这块土地对中欧班列来说可不是普通的过境点,全国九成以上的中欧班列都要经过这里进入欧洲,相当于中欧物流的“咽喉要道”。 国家铁路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经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这些货物大多要通过波兰的马拉舍维奇等中转站分流到欧洲各地。 波兰政府这一堵,直接导致中欧之间的物流成本预计上涨超过15%,欧洲零售商的库存表上立刻出现了刺眼的红色警报。 波兰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毫无征兆。9月9日,19架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其中一架甚至飞行了300公里才坠落,波兰方面一口咬定这是俄罗斯的“混合行动”。紧接着俄白联合军演拉开序幕,波兰的安全焦虑瞬间被点燃。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算计。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在接受采访时就直白表示,希望借助中欧班列的停运向中国施压,让中方促使俄罗斯停止在欧盟东部边境的“小动作”。这种把经贸通道当筹码的做法,显然打错了算盘。 中欧班列停运的影响很快显现出来,而且是双向的。中国这边,企业面临着要么支付高额海运费要么承担违约金的两难选择;波兰那边,马拉舍维奇这个靠着中欧班列繁荣起来的小镇首当其冲。 每年光是过境费、仓储费和装卸费就能给波兰带来超过5亿欧元的收入,当地成千上万的工人、司机和货代公司都指着这条线路吃饭。封锁令下达没几天,周边企业就开始裁员,有波兰媒体预测东部地区失业率可能上升两个百分点,不少当地人抱怨“没惹谁,饭碗却被政府的决定砸了”。 就在僵局持续两天的时候,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身影出现在了华沙。9月15日,王毅在华沙会见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并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举行会谈。 这场访问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但谈判过程并不轻松。波兰方面一开始还坚持封锁是“临时安全措施”,试图把中欧班列的畅通和俄白军演捆绑在一起。中方的态度很明确: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不应被地缘政治干扰。 王毅外长在会谈中强调中国不当任何一方的代理人,同时也清晰传递了合作才是唯一出路的信号。 事实确实站在共同利益这边。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欧盟整体对外贸易顺差801亿欧元,其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尤为关键。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也显示,2025年1-2月中国与欧盟进出口总额达8333.4亿元人民币,波兰作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从这种紧密合作中受益匪浅。波兰政府显然也意识到,把中欧班列这条“经济血管”堵死,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9月16日,中波两国发布会谈共同文件,不仅在稀土供应、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更特别强调要“共同保障中欧班列通道安全畅通”。当着王毅外长的面,波兰做出了郑重承诺,将全力保障这条物流通道的顺畅运行。 这个转变背后,是波兰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回归——作为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门户,波兰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中国商品通过这里进入欧洲市场,而波兰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物流、仓储、制造业,甚至谋求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全产业链上占据一席之地。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