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李显龙这番话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说得这

古今知夏 2025-09-17 17:45:30

“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李显龙这番话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说得这么直白,这么决绝,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新加坡要与中国划清界限。 说穿了,不是新加坡想 “忘本”,是它从出生那天起,就没资格靠 “族群” 吃饭。1965 年马来西亚把它 “踢” 出联邦时,新加坡就是个没人要的 “小红点”:没矿没地,连喝的水都得从马来西亚买,李光耀当时愁得在日记里写 “我们就是马来海洋里的华人孤岛,怎么活?” 更要命的是周围的环境。北边是穆斯林占多数的马来西亚,南边是印尼,国内还有 13% 的马来族、9% 的印度族 —1964 年种族骚乱的伤疤还没好,要是敢喊 “华人国家”,先不说邻居会不会断水,国内各族群先得闹起来。 新加坡的应对办法,说起来简单却狠:把 “族群” 从根上拆了。就说大家最关心的房子,新加坡搞 “组屋种族配额”,比如这个小区华人占 70%,那剩下的 30% 必须分给马来族、印度族。 你是华人想在马来族多的社区买房?不行,得按比例来。这么多年下来,现在 96% 的新加坡人能接受跟异族当同事,84% 愿意跟马来人做朋友 ——靠 “混居”,它把最危险的种族问题,变成了自己的优势。 这招在赚钱上更管用。大家都知道新加坡芯片厉害,占全球 10% 的产量,可你听过它喊 “华人造芯片” 吗?没有。台积电、英特尔宁愿把工厂建在新加坡,也不选别的地方,就是怕沾了 “族群标签” 的麻烦。 去年美国对中国芯片加 45% 关税,新加坡反而捡了个大便宜 — 从中国转口到美国的芯片,15% 都走新加坡的港口,光这一笔就多赚了几十亿。 连跟欧盟签数字贸易协议,新加坡都透着 “精明”。欧盟怕跟中国走太近惹美国,跟美国走太近又丢中国市场,新加坡刚好站中间:既不跟中国一起讲 “数据主权”,也不跟美国喊 “数据自由流”, 反而搞了个 “可信数据流动”— 不管是中国的字节跳动,还是美国的苹果,把东南亚总部放这都放心。去年一年,新加坡光靠帮企业规避关税风险,就赚了 20 多亿。 教育上更能看出它的 “小心思”。学生上课不只用华语、英语,还得学马来语。商学院用英语讲中国做生意的案例,工程系用马来语聊东南亚的基建项目,甚至学德语、法语还能抵学分,毕业工资比只懂一种语言的人高两成。 它要的不是 “华人精英”,是能在德国谈芯片、在印尼聊夜市的 “通才”—毕竟靠族群认同比不上靠本事吃饭。 外交上,新加坡更是把 “两边不得罪” 玩到了极致。美国的军舰能停在它的樟宜基地,可它连续十年把中国当最大贸易伙伴;既帮美国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跟着中国搞 “一带一路”。 去年东盟跟中国升级自贸协议,新加坡居中协调,既让中国开放了数字经济,又没让美国觉得它 “偏向中国”。就这么一撮合,去年通过新加坡转口的中美商品,比前年多了 27%— 关税壁垒成了它的 “赚钱机会”。 现在的新加坡年轻人,早就不关心 “祖籍在哪” 了。 40% 的年轻人信基督教,17% 没宗教信仰,过年没那么浓的 “年味”,反而把 “种族和谐日” 当大事 — 华人孩子穿马来传统衣服,马来孩子学包饺子。他们更在乎 “新加坡护照能免签多少国”,而不是 “爷爷是广东还是福建的”。 说到底,李显龙不是要 “撇清华人”,是新加坡输不起。它现在能自己淡化海水,马六甲海峡的货轮一半都得靠它调度,靠的不是 “华人身份”,是 “不站队、会办事” 的口碑。 你可以说它 “现实”,但没法否认它的聪明:在大国夹缝里,靠族群标签只会被当 “棋子”,而靠制度、靠本事,才能活成 “香饽饽”。 这大概就是这个 “小红点” 最狠的生存法则 — 不跟任何族群绑定,只跟 “能活下去、能赚到钱” 绑定。 信息来源:李显龙的这一言论出自 2025 年 9 月 9 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肯特岗部长级论坛的对话环节。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8968

8968

2
2025-09-17 18:22

既然不认祖宗,把它在梅州的祖坟挖了。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