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谴责中国!在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文表示,中方和卡塔尔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有组织的攻击以色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之后,专门开了个发布会。 照例,他先是大夸一番美以关系,说两国现在是“史上最牢固”的盟友,鲁比奥的来访又一次证明美国和以色列绑在一起。 话锋一转,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和卡塔尔,指控这两个国家在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社交平台有组织地攻击以色列。他还特别点名,说现在一打开短视频平台,几乎全是批评以色列的声音。 听起来,这似乎是在抱怨舆论环境不公。但实际上,这番话背后有更深的逻辑。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遭到全球越来越多的质疑,医院被炸、平民伤亡、基础设施被摧毁的新闻不断传出。 传统媒体的批评声还没压下去,现在短视频平台又把加沙的真实画面传遍世界。这时候,内塔尼亚胡干脆甩锅,把不利舆论都归结为“中国和卡塔尔操控的结果”,把自己包装成舆论战的“受害者”。 要明白这个逻辑,就得先搞清楚以色列为什么对舆论这么敏感。以前,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大部分新闻由传统媒体把关,报道角度相对集中。 可现在短视频平台普及了,加沙的老百姓拿起手机就能拍下炸弹落下的瞬间,上传到TikTok、Instagram,几分钟就能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未经修饰的画面,比任何记者写的报道都直观,更能触动普通人的情绪。 算法推荐又加快了扩散速度,导致大量批评以色列的内容出现在用户面前。内塔尼亚胡所说的“机器人攻击”,其实更多是用户行为和技术逻辑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势力在背后操控。 当然,信息战不是单向的。以色列自己也在利用AI和媒体手段。比如他们会生成虚假视频来抹黑哈马斯,或者在平台上买流量推广亲以内容。 甚至西方内部也出现了相似的焦虑,美国有人呼吁封禁TikTok,理由就是平台上亲巴的内容太多,影响了美国年轻人对以色列的态度。 这就暴露出一个典型的双重标准:当平台的内容符合他们利益时,就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一旦内容对他们不利,就立刻搬出“国家安全”的理由要求限制。 内塔尼亚胡会把中国和卡塔尔拉出来点名,还有一层现实背景。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始终强调“两国方案”,反对以色列长期的占领政策。 去年5月,中国还和阿拉伯国家联合发声,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系统性破坏,呼吁国际社会推动人道物资进入加沙。 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多次和俄罗斯一起否决美国那种明显偏袒以色列的草案。这些立场让以色列很不舒服,自然就被扣上了“攻击以色列”的帽子。 卡塔尔的情况更复杂,作为哈马斯政治办事处的所在地,卡塔尔长期参与巴以问题的斡旋。就在今年1月,卡塔尔还促成了一次停火协议,让加沙民众短暂地缓了口气。 但在以色列眼里,卡塔尔不仅是“哈马斯的庇护所”,还被指责为“资助恐怖主义”。就在9月9日,以色列甚至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宣称是打击哈马斯高层。 打一通仗,再转头说卡塔尔在搞“舆论围攻”,这种操作就是典型的污名化,把调停努力硬生生扣上黑帽子。 除了转移舆论压力,内塔尼亚胡还有国内政治上的考量。大家都知道,他本人面临腐败调查,执政联盟内部矛盾也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不断制造外部敌人,把焦点从国内转移出去。通过指责中国和卡塔尔,他一方面强化“以色列遭到围攻”的叙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是个能抗能打的“强硬领袖”,对稳固内部支持很有帮助。 更值得注意的是,内塔尼亚胡在讲话里还放话,说未来不排除以色列会继续在别国境内打击哈马斯成员,并且理直气壮地声称这就是所谓“发达民主国家该做的事”。 这其实是在为跨境打击找借口,也是在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套上一层“正义外衣”。但这种做法显然违反国际法,也挑战了国家主权原则。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以色列这样甩锅有用吗?短期内确实能制造一些舆论噪音,但长期来看,效果有限。因为全世界都能通过视频和消息看到真相,再多的指责和渲染也掩盖不住现实。 相反,这种把所有批评都归咎于外部势力的做法,只会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里显得更加孤立。 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得回到“两国方案”的框架,让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能平等生存。否则战争循环只会没完没了,舆论战也没完没了。 中国的立场很清楚,那就是对话取代对抗,和平取代暴力。而卡塔尔虽然立场复杂,但至少在推动停火、人道援助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以色列和伊朗军方代表同时抵达北京,下一幕让西方目瞪口呆:全世界现在只有中方能做到
【23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