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卡中国芯片脖子的,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而是国内那些挣快钱的买办集团?很多商企将利润看作第一位,自己没就去买、去租,忽视自主研发,才以至于之前会受人所限。 几十年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那会儿国际上对咱们技术封锁得严,既没人愿意给核心技术,也没人卖先进设备,想搞芯片只能靠自己硬抠。 工程师们抱着从国外淘汰下来的半导体零件,拆了装、装了拆,连个正经的计算工具都没有,复杂的数据全靠算盘一点点算,图纸画了改、改了画,经常熬到后半夜。 就这么一点点摸索,虽然进度慢,产品性能也比不上国外的,但好歹把半导体的门给敲开了,有了自己的基础生产线,也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的人,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觉得再难也得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可谁也没想到,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打开,这局面就慢慢变了。八十年代市场放开后,国内要搞经济建设,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电子产品,小到收音机、电视机,大到工业设备,都离不开芯片和元器件。外国厂商一看中国市场这么大,赶紧把他们的产品往这边运,价格还真不贵,比咱们自己吭哧吭哧研发出来的成本低多了,交货还快,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到,根本不用等个三年五年搞研发。 企业老板们一算账,心里就动摇了。搞研发多费劲啊?得投一大笔钱建实验室、养技术团队,三五年都不一定能出个能用的产品,万一技术路线错了,那钱就全打水漂了。 可直接买现成的不一样,拿来就能装到产品里卖,利润马上就有,还不用担风险。慢慢的,不少企业就开始走捷径,本来在建的研发车间停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技术团队也散了,有的干脆转型做组装,从国外买芯片回来,装成电子产品再卖,赚中间的差价,来钱又快又轻松。 更让人揪心的是,还有些商企不光自己不搞研发,还跟着起哄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他们觉得自主研发是“吃力不讨好”,还游说其他企业别费那劲,说国外技术永远比咱们先进,跟着买就行。时间一长,整个行业都养成了依赖进口的习惯,从芯片设计用的软件,到制造用的光刻机,再到封装测试的设备,几乎全靠从国外买。咱们自己那点可怜的研发积累,慢慢就跟不上趟了,之前摸索出来的技术也渐渐落后,最后连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都没剩下多少。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反正有钱就能买到,利润也不少赚。可时间一长,麻烦就藏不住了。外国厂商一看咱们全依赖他们,就开始悄悄提价,有时候还故意卡着供货,明明有货也说没货,逼得国内企业只能接受高价。可即便这样,很多企业还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无非就是多花点钱,总比自己搞研发省心。 直到后来美国那边一卡脖子,这些企业才彻底慌了神。外国厂商突然不卖给咱们高端芯片了,连之前常用的中低端芯片也开始限制出口。那些靠买芯片过日子的企业,生产线一下子就停了,订单接了没法做,仓库里的半成品堆得像山一样,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时候大家才明白,之前图省事、挣快钱的代价有多高——核心技术捏在别人手里,人家想卡你脖子,你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其实真要说卡脖子,表面上是外国不卖技术和产品,但根子上是咱们自己当初太急着走捷径。那些只盯着短期利润的买办集团,把“赚快钱”当成了唯一目标,眼里根本没有产业链安全,也忘了“自主可控”才是长久之道。他们宁愿花大价钱租别人的技术,也不愿拿出十分之一的钱搞研发,最后把咱们原本有的那点技术底子也给耗没了。 现在回头看,要是当初那些企业能咬咬牙坚持自主研发,哪怕进度慢一点,哪怕初期利润少一点,也不至于到后来被人卡得这么难受。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核心技术从来都不是买得来、租得来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啃出来。哪怕过程再难,也不能因为眼前的轻松和利润,就放弃长远的安全,不然到最后,只会像现在这样,被人攥住命门,动弹不得。
3499美元炸掉自研芯片梦英伟达把一块巴掌大的板子卖到3499美元,全球一发
【37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