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刚回国的钱学森想去参观哈军工,却被拦在了外面不给进,接到电话的陈赓,赶紧从北京飞回了哈尔滨,还问了钱学森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让他惊喜万分。[凝视] 一场看似普通的参观申请,却在哈尔滨掀起了一场“风波”,刚刚冲破美国五年软禁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提出想去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却被门卫以保密规定为由婉拒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北京开会的哈军工院长陈赓那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听到消息后,立即改变了原定行程,连夜赶回哈尔滨,第二天一早,他亲自站在哈军工大门口,等待着这位刚刚归国的科学家。 哈军工当时的保密级别确实极高,这所被誉为“中国军事科技黄埔”的学院,承担着研发尖端军事技术的重任,即便是高级干部,没有相应证件也无法随意进入,钱学森的被拒,完全符合当时的保密规定。 但陈赓的反应却让所有人意外,作为哈军工的创建者,他深知人才的珍贵,为了筹建这所学院,他曾四处奔走,甚至“堵”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门口争取支持。在他眼中,像钱学森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家,正是中国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当钱学森在陈赓的陪同下走进哈军工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朝气但设备简陋的研究环境,实验室里的设备大多是从苏联引进的,火箭研究设施更是相当基础。但钱学森的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参观过程中陈赓问出了一个埋藏心底已久的问题:“钱先生,您觉得我们中国人能不能自己研制出导弹?”钱学森的回答坚定有力:“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到,我们并不比他们差。” 这次参观的影响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钱学森回京后,很快向中央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可行性和具体规划,这份意见书直接推动了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 钱学森被任命为五院首任院长,开始了中国导弹事业的艰难起步,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中国的导弹技术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世界导弹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而哈军工在陈赓的规划下,也成为了中国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中,有2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数百人成为将军和高级干部,1966年哈军工分建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 这次“意外”的会面还催生了一个重要决定,钱学森建议哈军工设立导弹工程系,专门培养导弹技术人才,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哈军工成为中国最早开设导弹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陈赓后来回忆说,钱学森的那句话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很多人对中国能否掌握尖端技术心存疑虑,钱学森的坚定回答,不仅鼓舞了在场的人,更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次参观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钱学森在参观实验室时,特别关注了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进展,他详细询问了燃料配比、推力计算等技术细节,并当场提出了几个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被证明非常有价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果当时陈赓没有改变行程亲自赶回哈尔滨,如果钱学森真的被拒之门外,中国的导弹事业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这种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开放心态,为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你认为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钱学森那种“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科技自信精神?面对新的技术挑战,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又该如何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 信源: 钱学森图书馆导览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10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