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李在明这段时间最大的心病,那就是庆州APEC峰会在即,但是中方始终没给一句准话,答应赴韩捧场了。 李在明最近的烦心事,不是国内抗议,不是经济滞涨,而是一个“等字”。等谁?等中国那边给个准话,答不答应来韩国参加10月底的APEC会议。 这事儿看起来像外交排期,实则牵扯的可不只是会场里的椅子排得整不整齐,中国来不来,直接影响李在明政府的面子、韩国的地区角色,甚至还会牵一发动全身地搅动中美之间那锅已经不太好端的汤。 韩国这边,庆州会议的筹备早就开始了,李在明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个多边场合,更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真正能“秀”一把韩国外交的机会。 其实事情的起点并不差,李在明刚上台的时候,中韩之间的气氛是带点暖意的,中国还顺手送了一张9月3日胜利日的请帖,摆明是想给新总统一个机会。 但韩国政府却以“日程冲突”为由拒绝了邀请,这一笔账,中方虽没说什么,但看得出来,没有忘。 从那之后,李在明团队像是意识到了什么,陆续做了三次努力全都主动发出邀请,可中国方面要么只派中层官员“象征性”露个脸,要么连回都不回。 外交这事儿,讲究一个“你来我往”,韩国这边递出的橄榄枝,落在地上没人捡,多少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现在距离APEC只剩一个多月,会议规格、议程都基本定了,但中国这边不说“来”也不说“不来”,这就让韩国坐立难安,青瓦台有点像是设了宴席但不知道主宾到底来不来,连座次都不好排。 要说中韩关系现在这点微妙状态,背后可不是单纯的“外交情绪”在作祟,经济这根筋,一直绷得很紧。 韩国的经济命门,很大一块就在中国手上,整整四分之一的出口都要靠中国市场,尤其是半导体和汽车产业,供应链上稍微卡一下,韩国这边就得头大。 李在明不是没看到这一点,他吃够了上一任尹锡悦“全盘押宝美国”的苦头,那会儿,韩国一边部署萨德系统,一边在芯片出口问题上站得太靠美方,结果呢? 换来的是中韩贸易逆差飙升,GDP增速跌到0.7%,资本市场一片乌云,现在李在明再看这些数字,估计连夜都睡不安稳。 只不过,这种“边走边看”的策略在大国博弈里往往吃力不讨好,你说要两边都不得罪,最后可能变成两边都不信你。 中方现在迟迟不表态,说白了就是在看,韩国到底是想“修修补补”,还是“真心回头”,眼看着时间一天天逼近,青瓦台也没打算继续等下去。 韩国外交部直接放出消息,说外长赵显要飞北京,开始任内首次中国之行,这动作一出,外界都明白:这是在“亲自登门请帖”了。 而这次出访,明显不走寻常套路,赵显自己都说了,不执着于访问顺序和形式,重点是“谈出点实在的”。 这话听着像是外交辞令,其实句句透着急迫感,毕竟,整个庆州会议的规格可不止是“多边场合”,而是李在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试金石。 更早之前,在8月份,韩国就已经派过特使团赴华,亲手递交了李在明写的一封邀请信,你看这操作,几乎是把“面子”放在一边了,如果这还打动不了中方出席,那问题就不只是在礼节和安排层面了。 中方沉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的“老账”,比如萨德系统问题,虽然韩国没有新增部署,但也没明确表态将限制现有系统。 再比如芯片出口管制,韩国始终没能在中美之间划出清晰的边界线,中国不是不愿意来,而是要看你韩国在这些实质问题上,是不是愿意“往前迈一步”。 中国答应来,等于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李在明的外交尝试,不来,那就是继续观望甚至冷处理,压缩韩国的操作空间。 李在明想通过峰会展现韩国的“调解者”角色,但现实是,调解者如果自身地位不稳,谁听你劝? 中国的迟疑,其实也是一种策略,它不直接拒绝,是给韩国留面子;它不明确答应,是在看你是不是还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左右逢源”。 而李在明现在最怕的,其实不是中方不来,而是中方“既来又不全来”,比如只派个副部长级别的代表,既不给你面子,也不撕破脸。 这就像是一场心理战,谁先把底牌翻出来,谁可能就失了先机,而目前来看,中方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战略耐心,而韩国则在时间的压力下逐渐显露焦躁。 更何况,现在的国际环境也远比从前复杂,美亚太战略明显收紧,日韩之间虽有缓和,但历史问题和军备合作依旧暗流涌动; 而朝鲜半岛局势也没消停,金正恩最近又频频搞试射,给区域安全添了不少变数,这些背景,共同构成了一个让韩国必须谨慎打每一张外交牌的现实。 庆州的会议椅还空着,中国的那一把,分量最重,也最难确定,李在明想借这场峰会打破僵局,但真正的“钥匙”还在对方手里。 中方不表态,其实已经是一种表态,考验的是韩国的战略定力和外交智慧,走到今天这一步,中韩关系要破冰,靠的不是一封邀请信,而是一个明确的姿态。 峭壁之上,看的是谁先低头,还是谁先稳住。
启程访华前,韩外长当着全球向美国喊出一句话,美韩媒体全都懵了:韩国真要选边站队了
【18评论】【8点赞】
刘发雨
去个人大付委员长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