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宁波一位渔民在杀鱼时意外从鱼肚里挖出3斤鱼鳔,结果放了35年后,一位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19 14:42:55

1981年,宁波一位渔民在杀鱼时意外从鱼肚里挖出3斤鱼鳔,结果放了35年后,一位来自舟山的老板出价3万,他居然都不肯卖。 附近渔民听说后都觉得可惜,三万块可不是小数目,劝他出手。老渔民林德华只是笑着摇头,双手护着那块已经缩小的鱼鳔,像是护着一辈子的宝贝。 林德华在宁波奉化莼湖街道桐照村长大,家里世代打鱼。他从小跟着父亲出海,认潮水、学撒网,十几岁就能独自看水路、辨鱼群。 后来他加入公社渔业队,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和队友一起在舟山渔场撒网、收网、分拣。 一次出海时,他们遇上了大风浪,船被推向深海。没想到,却误打误撞闯进了一群毛鲿鱼的聚集区。网撒下去,拉上来全是活蹦乱跳的大鱼,堆满了船舱。 分鱼的时候,大伙看林德华家里条件不好,特意把最大的一条留给他。那是一条快有一人重的毛鲿鱼,他一个人差点扛不回家。 处理鱼的时候,林德华一刀剖开鱼腹,手碰到一块又厚又弹的东西。他小心取出一看,是一整块半透明、泛着淡黄的鱼鳔,个头比他见过的任何鱼鳔都大。一称,足足三斤重。 他听说过鱼鳔的价值,以前村里有产妇血崩,家里老人切一点老鱼鳔炖汤,就能救回一命。他洗干净黏液,把鱼鳔晒得透干,用布包好,藏进了家里的米缸深处。 之后几十年,林德华照常出海、晒网、修船,但海里的鱼肉眼可见地变少了。毛鲿鱼越来越难见到,后来几乎绝迹。那块鱼鳔在米缸里静静待着,从浅黄变成深黄,重量也从三斤缩成了八两。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购买,林德华摸了摸鱼鳔上清晰的纹路,闻了闻,35年了一点腥味都没有。然后摇了摇头,重新包起来,塞回米缸。 村里人都不理解,但林德华说,这不是钱的事:“现在毛鲿鱼都快绝种了,这东西世上恐怕就这一块,它是我们这代渔民的记忆。” 他记得小时候,舟山渔场一网下去能拉上成千上百斤鱼,毛鲿鱼多到没人要,码头满地都是小鱼小虾。才几十年,海洋就被捕得空空荡荡。政府下了禁渔令,但鱼群再也回不来了。 那块鱼鳔,是他青春时代海洋丰饶的见证,也是一去不返的时代的印记。他偶尔会把鱼鳔拿出来给孙辈看,跟他们讲那个下雨的清晨、那条大鱼、那次惊险又幸运的捕捞。 孩子们伸手想摸,他却不让,只让看—这东西现在太稀有,碰坏了就没了。 鱼鳔之所以天价,除了营养价值高,更因为稀缺。顶级的黄唇鱼鱼胶能卖到三百多万一斤,毛鲿鱼胶也价格不菲。 但这些天价背后,是海洋生态的残酷现实:越是稀有的鱼,越被人追逐,直到彻底消失。 林德华守着一块鱼鳔,其实是守着一整个时代。当他再次把鱼鳔收进米缸时,收起的也是一片再也回不去的海洋。 信息来源: 网易新闻《宁波一渔民杀鱼时,挖出3斤鱼鳔,35年后,有人出价3万,他都不卖》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夜闌鸮無聲

夜闌鸮無聲

3
2025-09-19 16:16

这玩意叫花胶,死贵死贵的[并不简单]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