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去投靠了昔日的部将祖大寿。祖大寿降清后,袁崇焕的儿子袁文弼加入了宁古塔正白旗汉军。孙子是袁尔汉,跟随康熙出征雅克萨。后面就留在了黑龙江。 崇祯三年秋日的京城,天色灰蒙,刑场围满了百姓,曾威震辽东的督师袁崇焕被缚刑架,历经凌迟之痛而亡,其妻黄氏携一子一女隐匿于人群之中,目睹惨状后悄然离去。 她变卖首饰换得一辆破马车,带着子女一路颠簸奔赴山海关,投奔丈夫的旧部,驻守大凌河的将领祖大寿,祖大寿收留了他们,对外只称是远房亲戚,从此袁家后人隐姓埋名,在乱世中寻求一线生机。 祖大寿的庇护并未持续终生,明清鼎革之际,祖大寿最终降清,袁家的命运再次转折,袁崇焕之子袁文弼成年后,选择加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成为清朝镇守边疆的“披甲人”。 这一身份转变充满历史吊诡,袁崇焕作为明末抗清名将,其子却成为清廷边疆军事体系中的一员,披甲人实为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中等阶层,多为降清者或边疆戍守者,地位低于旗丁但高于奴隶,职责是驻防苦寒之地,世代为清廷守土。 宁古塔是清代著名的流放之地,气候酷寒,环境恶劣,袁文弼在此戍边,谨记母亲“对得起天地良心”的教诲,勤练武艺、处理文书,逐渐获得上司赏识,他娶当地汉人女子为妻,生子袁尔汉。 袁尔汉自幼聪颖,习武读书,后因军功升任正白旗佐领,并于康熙二十四年随军出征雅克萨,参与抗击沙俄入侵的战役。 雅克萨之战是康熙时期维护领土完整的关键一役,清军在水师统领萨布素指挥下,击退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最终迫使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袁尔汉在此战中负责粮草押运,曾率队在暴风雪中凭借星辰定位保全队伍,因功受赏留守黑龙江,从此,袁氏家族正式在黑龙江瑷珲一带定居,融入东北黑土地。 袁家后人虽在清朝军政体系中立足,却长期隐瞒身世,乾隆年间编修《明史》时,朝廷曾派人寻访袁崇焕后裔,时任袁家族长仅以“祖上系山东逃荒而来”搪塞过去。 这种谨慎源于家族历史的敏感性:袁崇焕作为明朝忠烈却含冤而亡,其后人却为清廷效力,直至晚清,袁崇焕六世孙富明阿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任吉林将军,才向同乡透露:“余督师六世孙也”,并托人照料祖坟。 袁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袁崇焕七世孙寿山,1900年沙俄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入侵东北,寿山力主抗战,但因清廷妥协、吉林将军长顺等人拒援,最终孤立无援。 在俄军兵临齐齐哈尔城下时,寿山誓死不降,吞金自尽未果后命部下开枪,以死殉国。 袁氏家族的命运与明清以来东北边疆的历史紧密交织,而那句世代相传的祖训“做人要堂堂正正,对得起天地良心”,或许正是袁崇焕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1645年,清军一路追杀大顺余部。刘宗敏被俘。消息传到吴三桂耳中,他没有高兴,只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