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无人道!加沙深夜大逃亡,卖首饰、弃家园,只为在轰炸中活下来 凌晨三点,加沙城的街头不是寂静的黑夜,而是逃亡的怒涛,孩子裹着被单,大人背着行囊,奔跑在拉希德公路上,一边是海浪拍岸,一边是废墟连天。 人群中,有人边跑边哭,有人把刚卖掉的金项链藏进鞋底,不是为了明天的希望,而是为了今天能活着,这不是电影,这是2025年9月的加沙。 从北边逃到南边,20公里的路程,价格却高得离谱,1200美元,约合8000元人民币,这不是去旅游,是去逃命。 因为以色列的地面攻势已经打到了加沙城的心脏地带,轰炸几乎无差别进行,平民只能靠双脚穿越战火,一路奔向南部代尔拜拉赫。 但到了南边,迎接他们的不是安全,而是新一轮的“生存挑战”,房租飙到月租1500美元,有价无市; 帐篷成了奢侈品,能遮风挡雨的塑料布都能引起哄抢,一个普通家庭的全部积蓄,可能只够住两周。 不少人为了凑路费,卖掉家中最后一件金饰;有人甚至脱下结婚戒指,换来一张能走向“未知安全地”的车票。 可即便如此,拉希德公路上依旧被炮火轰得支离破碎,逃亡路上随时可能变成葬身地,如今,加沙的医疗系统也快撑不住了。 以色列的轰炸让希法医院和阿赫利阿拉伯医院成了“临时战场”,每天得处理上百起伤亡事件,而医疗设备和药品早已捉襟见肘。 医生说,他们已经习惯在断电、缺药、缺人手的情况下做手术,有时只能靠手电筒照明。 儿童成为这场人道灾难中最无助的群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让人揪心:加沙每8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严重营养不良。 而在战况最惨烈的加沙城,这一比例高达五分之一,更糟糕的是,营养中心因为安全问题被迫关闭,这些孩子连基本的治疗都得不到。 上万名儿童急需营养救助,但现实是,很多人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家长抱着骨瘦如柴的孩子排队,等来的却是中心已经关闭的通知,一个父亲说:“我们不是战士,我们只想喂饱孩子。” 国际社会并不是没有动静,联合国调查委员会终于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行,但这份认定被不少人批评“来得太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公开承认,联合国缺乏保护平民的有效工具,他呼吁在加沙部署国际维和部队来保护平民安全。 但这只是“说”,真正能“做”的国家却不多,美国副国务卿鲁比奥刚刚在9月14日访以,公开表达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支持。 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直接表示:“以美联盟坚如磐石。”这句熟悉的表态,意味着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不会减速,只会升级。 而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在15日夜间“攻入”加沙城中心区域,地面战全面展开,以军方高调宣布:行动进入“新阶段”,预计持续数月,换句话说,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场冲突说到底,不只是军事对抗,更是一场赤裸裸的人道灾难,仅9月14日至15日两天,联合国记录到有将近4.8万人从北加沙向南迁移。 而整个8月中旬以来,已有超过19万人逃离家园,很多人赤脚徒步9小时,甚至拖着受伤的孩子,冒着酷热和轰炸,只为一个念头:活下去。 而这个念头,在一些国际政治家眼中,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以色列坚持“自卫权优先”,美国继续站台,其他国家则多半选择“观望”。 在这样的格局里,加沙的平民成了夹缝中的牺牲品,他们没有谈判桌上的话语权,也没有战场上的自保力,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逃跑,不断祈祷。 加沙的难民达赫杜赫说:“我们没有参与战争,我们也不是哈马斯,我们不想和任何人作战,我们只想活着。”这一句话,像针一样扎进人心。 今天的加沙,不再是地缘博弈的象征,而是全球人道主义失能的缩影,孩子抱着饥饿的肚子,老人拄着拐杖走在被轰炸的公路上,这画面不是战争片,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这不是某一方的胜利,也不是某一方的失败,而是所有人类的耻辱,从“卖首饰”到“弃家园”,每一步都不是选择,而是被逼到绝路。 加沙不是第一次陷入战争,但这一次,平民的呼救更响,国际社会的回应却更迟,这不是缺报道,也不是缺数据,而是缺行动。 如果这场悲剧还不能唤醒世界的良知,那下一次被迫逃亡的人,可能就不只是在加沙了。 战争有起点,但对平民来说,没有终点,加沙的夜晚不该只有炸弹和哭声,也该有世界的回应。
就在刚刚哈马斯突然宣布了!9月19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
【196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