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西贝,百果园,巴奴这些品牌有一个共性:在这些大企业家的意识里,“服务消费者”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认知的成功规律是:“抓住时代红利和打通政商关系。” 我只要有钱有关系,我就不怕你闹事,贾国龙为什么不低调处理罗永浩的埋怨?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并不是顾客不满意的一次吐槽,而是对权威的挑战。 早已习惯漠视普通人的傲慢企业家们可受不了,从他们处理这件事的角度上来看,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不是“照顾客户需求”,好吃不好吃的没关系,你爱吃不吃,但你不能质疑我的事业。 就说罗永浩吐槽西贝那事儿,本来就是个小事——顾客觉得菜量少、性价比不高,发个声吐槽,正常商家早该赶紧跟进,要么解释清楚,要么调整产品,再不济也得说句“会重视反馈”。可贾国龙倒好,直接硬刚,话里话外都透着“你不懂我家品牌”的傲气,仿佛顾客的不满不是需求,而是在找茬。这哪是做餐饮的态度?餐饮的根不就是顾客的口碑吗?连顾客的声音都听不进去,还谈什么“做百年品牌”。 再看百果园,之前出过“坏果换购”的争议,顾客买了烂水果,按承诺去换,结果门店各种推脱,最后还是舆论发酵了才勉强解决。还有巴奴,曾被吐槽“服务缩水”“菜品涨价”,回应也总是慢半拍,还爱拿“高端定位”当挡箭牌。这些品牌明明靠消费者的买单才做大,可做大了就忘了本,觉得“我有规模、有资源,少你一个顾客也无所谓”。这种傲慢,其实是把“红利”当成了“实力”,把“关系”当成了“保护伞”,忘了市场最公平的地方——消费者要是不买账,再大的品牌也会凉。 他们总觉得“抓住时代红利”就够了,比如西贝赶上了“西北菜走红”的风口,百果园踩中了“社区生鲜”的热潮,靠着风口赚了钱,就以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的密码,却忘了红利总会过去,能留住顾客的永远是产品和服务。就像以前火过的某些餐饮品牌,靠着营销和风口红极一时,可因为不重视顾客体验,没几年就门可罗雀,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更可笑的是他们对“政商关系”的迷信,觉得只要打通了关系,就算出点小问题也能“摆平”。可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以前那样“忍气吞声”了,你产品不好、服务不行,再硬的关系也挡不住大家用脚投票。就像有网友说的:“我去吃饭是为了吃得开心,不是为了看你企业家的‘权威’,你再牛,菜不好吃我也不买单。” 这些企业家的傲慢,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市场规律的误解。他们忘了,品牌的底气从来不是钱和关系给的,是一个个顾客的信任堆起来的。你把顾客当“可有可无”,顾客自然会把你当“可换可不换”。等到哪天红利退了、关系不管用了,再想挽回顾客,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市场不缺一个西贝,也不缺一个百果园,缺的是真正把顾客放在心上、愿意倾听需求的品牌。要是这些企业家还抱着“你爱吃不吃”的态度,早晚得被消费者抛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西贝餐饮 西贝公关灾难
贾老板的产业,万万没想到有这么多,令人震惊。第一、西贝莜面村。第二、西贝海
【5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