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召见国家杜马领导人,1.4亿俄罗斯人,要托付到这些人手上 2025年9月,克里姆林宫内一场闭门会议悄然召开,普京亲自召见国家杜马领导人,讨论的不是国家预算,也不是外交政策,而是接班人问题,这一动作引发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 与过往不同,这次普京没有谈制度设计,而是明确提出了接班人的三大标准:“不怕死、为国家、能牺牲”。 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更是一种权力哲学的转变,预示着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 普京执政已超过二十年,他深谙俄罗斯权力运作的每一寸肌理,此次“挑人”的标准,反映出他对接班人不仅要求能力,更要求忠诚、背景和战场经验。 这是一次从“制度保权”到“人物承权”的过渡,此前,俄罗斯政治讲求的是技术治理与政治平衡,总理与总统互换、国安系统与寡头体系相互制衡。 但在俄乌战争持续三年、俄罗斯面对西方全面制裁的大背景下,这套机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符合“战时逻辑”的治理模式。 普京启动的“英雄时代”计划,正是这种新逻辑的体现,据俄新社报道,已有超过5000名退伍军人通过该计划进入政府系统,其中不乏直接从顿巴斯前线退下来的士兵。 2025年地方选举,统俄党吸纳了830名老兵参选,全部当选,这不是巧合,而是政治风向的转变。 如今的俄罗斯政坛,“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再是隐喻,而几乎成为现实,技术官僚、经济专家逐渐边缘化,“打过仗的人”成为新政治明星,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军事化治理模式”的扩展。 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对抗,更是国家治理系统的极限压力测试,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高端人才大量流失,超10万人移民,其中大多数为IT工程师、大学教授、金融专家。 过去俄罗斯依赖的寡头系统和知识精英,正在瓦解,普京对此心知肚明,他不再赌“能力”,而是押注“忠诚”。 这也是为何像“久明”这样的战斗型干部被快速提拔,他不是改革派,也不是技术型官僚,而是一个“能搞定局面”的人。 久明的崛起,象征着一种新时代的政治人设:军人出身、忠于普京、执行力强、政治观念稳。 政治结构的军事化,往往伴随着对社会治理的军事化,俄乌战争不仅带来战场上的伤亡,也引发了国内深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动员入伍,大学生延迟毕业、企业员工被征召成为常态,独立媒体几乎被全部封禁,网络言论全面收紧,反战声音被打压。 征兵与战争导致大量家庭分离,社会焦虑情绪蔓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隐患,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俄罗斯不仅是政治上的“战时状态”,更是文化与情感上的“准军事社会”。 与传统战争不同,俄乌战争也是一场典型的信息战,俄罗斯一方面封锁国外信息源,另一方面积极通过社交媒体、海外代理人、中文自媒体等方式对外输出俄罗斯叙事。 普京清晰地认识到,在全球舆论场的胜负,不亚于战场上的胜负,而“英雄时代”不仅是对内的政治工程,也是一种对外认知战的延伸。 俄罗斯通过塑造“战斗型政治人”的形象,向世界传递一种“俄罗斯不屈服、战斗到底”的国家精神。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俄罗斯的这场政治重组极具冲击力,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世界政治逐渐向“法制国家”“技术治理”靠拢,而俄罗斯正逆势而行,回归到一种极具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认同。 这对国际格局有三重影响,欧洲安全形态长期紧张化,北约将持续东扩,东欧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冷战式对峙回归。 “强人政治”模式外溢,俄罗斯的治理模式可能会激励其他国家仿效,比如非洲、中亚、甚至部分中东国家。 全球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在联合国、G20等多边平台上,俄罗斯将更倾向“破坏性参与”,而非“建设性合作”。 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走上“铁血治国”的道路,从彼得大帝、斯大林,到苏联解体后的短暂西化,再到普京时代的“强人政治”,俄罗斯的国家认同始终处于“帝国混乱再帝国”的循环中。 在普京看来,俄乌战争不是一次政策失误,而是一次“历史机会”,可以借战争彻底重塑国家精神、政治结构与国际地位。 他要的不是短期胜利,而是长期稳定,哪怕代价是牺牲现代化、放弃民主化,普京“选人”的标准背后,是一整套国家认同的重建逻辑。 这场政治变局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俄罗斯已经不再是那个在民主与西化间摇摆的国家,而是再次披上了铁甲,走上战斗型国家的道路。 未来十年,俄罗斯将成为全球政治观察的焦点,而1.4亿俄罗斯人的命运,正被这套“迷彩政权”重新书写。
俄罗斯真毒,击中了乌克兰的死穴。乌克兰可能从此消沉永无翻身之日。很多人只看到
【154评论】【1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