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我现在不是总统冲我喊没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近日,就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发表评论,讲话中途被观众打断。就此,他现场回应:我现在不是美国总统,冲我喊没用。 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青年保守派领军人物、“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 柯克在美国政坛与舆论场颇具知名度,他18岁创办“美国转折点”,将其发展为覆盖全美高校的网络和媒体平台,把“美国优先”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带入青年群体,成为青年保守主义的“代言人”。 他与特朗普关系密切,在校园言论、性别政策、族裔与移民、宪法第二修正案等议题上立场鲜明,拥有庞大的支持者,但也招致诸多反对,长期处于舆论与抗议的风口浪尖。 柯克遇刺后,美国各界反应强烈。从白宫到国会两党要员、州长及地方官员,都纷纷谴责政治暴力。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柯克的死讯,称其为“伟大的,甚至传奇的查理・柯克”,并下令美国全国降半旗致哀,还表示将追授柯克“总统自由勋章”。 拜登称“在我们的国家无法容忍这样的暴力”。而奥巴马也表示这次枪击是“一个可鄙的行为”。 然而,奥巴马在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时,却遭遇了尴尬的一幕。在讲话过程中,他被观众打断,随后他回应“我现在不是美国总统,冲我喊没用”。 这一回应背后或许有着诸多原因。一方面,奥巴马的言论可能触及了部分观众的敏感点。他可能对柯克遇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美国当下的政治生态等发表了一些看法,而这些看法与部分观众的立场相悖,从而引发不满与打断。 另一方面,奥巴马作为前总统,尽管已经卸任,但他的政治遗产和影响力依旧存在,部分民众对他在任时的一些政策和举措还持有不同意见,这种长期积累的情绪可能在此次事件中借机爆发。 在9月16日于宾夕法尼亚州举办的活动中,奥巴马进一步就柯克遇刺事件发声。他表示,自己虽不认识柯克,也不同意他的许多观点,但柯克的遭遇是“令人发指”的悲剧。 他强调民众有权进行“有争议的辩论”,但不应诉诸暴力,敦促美国人“尊重他人发表我们深恶痛绝的观点的权利”。 奥巴马还指出,美国正处于“转折点”,特朗普政府煽动性的言论正让美国陷入危机,他批评白宫在未确认嫌疑人枪杀柯克真实情况之前,就将罪责归咎于“激进左翼”,并以此压制关于国家走向的讨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奥巴马的这番言论引发了白宫的强硬反驳。白宫发言人否认了奥巴马的说法,指责是奥巴马利用一切机会制造分裂,挑起美国人之间的矛盾,称他的言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民主党人将反对者污蔑为“无耻之徒”“法西斯”或“纳粹分子”。 从社会层面来看,柯克遇刺事件本就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对立,而奥巴马与白宫之间的这一争论,更是让局势变得更为复杂。 美国近年来政治极化现象不断加深,政治分歧早已超越政策范畴,演变成“身份对立”,对立阵营视彼此为“威胁”而非“同胞”,这使得政治冲突极易滑向暴力。 柯克遇刺案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而奥巴马和白宫的不同表态,也反映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在政治理念、对待政治暴力态度等方面的巨大分歧。 在民众反应上,奥巴马在X平台发文“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时,评论区就炸开了锅。 网友翻出他过去八年称保守派为“偏执狂”的言论,质疑他“现在装好人了?你煽动仇恨的时候怎么不说?”。 在TikTok上,查理柯克话题下,一半是年轻人痛哭流涕地回忆他的辩论视频,称他让自己敢在课堂上说不相信性别流动;另一半则是愤怒的抗议视频,指责他“用数据包装仇恨”。 柯克遇刺后,他那条“拥枪代价值得”的视频播放量暴涨到2亿次,评论区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现象表明,美国民众在柯克遇刺事件上的态度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奥巴马的相关言论无疑在这一敏感时刻,又往本就紧张的社会舆论氛围中扔下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总体而言,奥巴马就查理・柯克遇刺事件的发声以及后续与白宫的争论,反映出美国当下复杂的政治局势、社会的深度撕裂以及民众在政治议题上的严重分歧。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愈发紧张,也引发了外界对于美国政治暴力问题、民主制度实践以及未来走向的诸多思考。而奥巴马在其中所处的角色以及他的言论所产生的影响,或许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再次语出惊人,引发全球热议!他说:“我不仅是以美国国务卿的身
【158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