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杨靖宇将军的两个孙子手执“东北抗日联军”旗帜的照片,心中感慨万千。 ​

名城探寻 2025-09-21 10:47:22

今日,看到杨靖宇将军的两个孙子手执“东北抗日联军”旗帜的照片,心中感慨万千。 ​1940年2月23日上午,杨将军壮烈牺牲在吉林省蒙江县的白山黑水间,时隔85年了。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在河南确山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的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母亲虽是个普通农妇,却深明大义,在他小时候,常给他讲岳飞等英雄的故事。那些精忠报国的事迹,在杨靖宇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母亲还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让他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思想。在学校里,杨靖宇学习刻苦,心怀救国之志,积极参与各种进步活动。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危急时刻,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杨靖宇临危受命,前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当时东北的抗日形势极为复杂,除了日军的残酷镇压,还有各种地方武装各自为战。 杨靖宇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积极联合山林队等民间抗日武装。他常常不顾危险,深入山林,与那些起初对共产党抗日主张不了解的山林队首领交流。即便多次因误会而挨打、被捆绑,他也从未退缩。 他心里清楚,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日洪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山林队被争取过来,共同投身抗日,逐渐汇聚成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用兵如神,战术灵活多变,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日伪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组织大规模围剿,但都被他巧妙化解。 比如在本溪梨树甸子大东沟的战斗,杨靖宇提前设下埋伏,当日伪军进入包围圈后,他一声令下,抗联战士们猛烈开火。 此战让日伪军损失惨重,炮兵中队长菊井少佐被当场击毙,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大佐装死才侥幸逃脱,连汉奸邵本良也脚部负伤,带少数人狼狈逃走。 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抗日军民的士气,也让日军对杨靖宇更加忌惮。 1939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对东北抗联发动更为疯狂的进攻。他们实行残酷的“归屯并户”政策,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妄图把抗联困死在冰天雪地中。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杨靖宇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部队缺衣少食,常常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但战士们依然坚定地跟着他战斗。 1940年2月,形势愈发严峻,杨靖宇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2月18日,他身边最后两名战士也牺牲了,从此他孤身一人,却依旧顽强地与敌人战斗了五天五夜。 2月23日下午,被叛徒出卖的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军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毫不理会,顽强抵抗,最终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腹部,震惊地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担当。 如今,杨靖宇将军已经离开我们85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忘记。 他的孙子们手执“东北抗日联军”旗帜,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先辈们的热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像杨靖宇将军这样的英雄,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奋斗,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