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搞的烟花秀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这场名为《升龙》的艺术表演,原本想用三幕彩色烟花在山脊上拼出“吉祥龙”的动态景观,结果视频刚发出来就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连品牌方都连夜删视频,日喀则市政府也紧急成立调查组核查情况。这场艺术与生态的碰撞,到底踩中了哪些雷区? 先说说事件本身。9月19日傍晚,蔡国强团队在海拔5500米的西藏江孜热龙地区点燃烟花,号称用的全是生物可降解材料,还提前转移了牧民牲畜,用盐砖引开鼠兔等小动物,燃放后翻土修复植被。但网友根本不买账——高原草甸生态脆弱得像张薄纸,一块车辙印都要几十年才能恢复,更别说烟花爆炸产生的烟雾、噪音和震动。有植物学专家直接开怼:“整个青藏高原都是黄金脆弱区,哪怕不在生态红线内,也不代表可以随意折腾。”更扎心的是,当地有敬山神的传统,忌讳巨大声响,这种“艺术创新”被指是文化傲慢。 品牌方和艺术家的道歉也显得底气不足。始祖鸟的致歉信里虽然提到要请第三方机构评估,但网友早就在质疑:既然手续合规,为什么不敢提前公示环保材料的具体成分?既然做了“预防-监测-恢复”方案,为什么燃放前没公开过生态影响报告?蔡国强工作室的回应更像模板话术,一句“考虑不周”轻飘飘带过,却没解释清楚:生物可降解材料真的零污染吗?爆炸声波会不会加速冰川融化?翻土修复植被能不能抵消土壤板结的伤害? 这场争议背后,藏着艺术表达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现在很多艺术家喜欢搞“大地艺术”,觉得把作品放进自然里就是高级,但往往忽略了最基础的逻辑: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的干扰,从来不是“环保材料”三个字就能抵消的。就像有人往森林里撒可降解塑料袋,还觉得自己在搞行为艺术——这哪是创作?分明是自我感动式的破坏。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始祖鸟作为安踏旗下品牌,去年业绩暴涨36%,这次联手蔡国强搞噱头,本质是想借艺术光环提升品牌调性。但艺术不是遮羞布,生态红线更不是可以随意踩踏的营销工具。当商业利益裹挟艺术创作,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本就脆弱的自然环境。 现在调查组已经进场,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平衡艺术追求与生态责任?是继续用“环保”“降解”这些词自我麻痹,还是真正把生态成本算进创作里?毕竟,再美的烟花,也抵不过一片完整的高原草甸;再炫的艺术,也换不回被惊走的野生动物。 这件事你站哪边?是觉得艺术需要突破边界,还是认为生态底线不容挑战?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可能比烟花更值得被看见。 (案例来源:央视新闻)
始祖鸟喜马拉雅烟花秀:再炫酷的营销,也遮不住价值观的硬伤最近,始祖鸟可真是“火出
【1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