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曾杀害大批西路军战士的马家军军长韩起功在张掖城,被一位曾经的西陆军战士活捉...... 1949年,祁连山深处的一场会面,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当任廷栋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马家军悍将韩起功的藏身之处时,十二年前的猎物与猎人,已完成了命运的轮回交替。 1937年的河西走廊,是韩起功的天下,作为马家军的旅长,他手中握着无数西路军将士的生死命运,在他的字典里,残忍二字被美化成了"果断",暴力成了他与世界对话的唯一语言。 超过两千名红军战士,就这样被他残忍地埋进了黄沙之下,连呼吸的权利都被剥夺,甚至连那位曾经好心救助红军的高金城先生,也因此"罪行"被韩起功亲手处决,尸体被挂在城门示众三日。 任廷栋,那时还是红三十军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战士,在白墩子战役中与战友们浴血奋战。 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出去,最后一口干粮咽下肚,他和一百多名同袍被俘,关进了张掖那座破败不堪的骆驼店。 死亡的气息如影随形,但求生的本能,是对强权最有力的反抗,一个寒冷的夜晚,任廷栋和战友小心翼翼地撬松了墙上一根摇摇欲坠的木桩,两人挤出那个狭小的缝隙,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 从1937年到1949年,这十二年间,两个人都在"躲藏",任廷栋的藏,是为了活下去,为了心中那团不灭的火种。 他化名林寅,在兰州城外给老乡背过柴、挑过水、挖过地,饿了就啃一把野草,渴了就喝山涧的雪水。 命运弄人,1939年,他被一个贪图赏钱的保长出卖,被抓去当了国民党骑兵第十师的壮丁。 更具戏剧性的是,1941年,这支部队竟然开进了张掖:那个他拼了命才逃出的地方,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记忆的刀尖上。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趁着哨兵打盹的空档,再次逃离,一头扎进了祁连山深处的灰条沟。 在那里的小煤窑里,他弯着腰背炭,一藏就是近十年,背上的伤痕累累,却掩不住眼中的光芒。 韩起功的藏,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溃败,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马家军兵败如山倒。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长,如今只是个五十多岁的落魄胖子,他带着多年搜刮的金银细软,像丧家之犬般逃进了祁连山,还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 任廷栋当年逃亡时有百姓相救,而韩起功穷途末路,却被自己的亲信部下抢了个精光,还挨了一顿胖揍,被扔在山沟里奄奄一息。 1949年初夏,他在煤窑附近发现了韩起功残部的踪迹,那一刻,任廷栋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 十二年的仇恨,十二年的等待,如今就在咫尺之间,他没有冲动行事,而是连夜走了上百里山路,冲到张掖军管会,找到了治安科长范江海。 范江海仔细打量着这个黝黑瘦削的煤矿工,从他坚定的眼神中,读出了不一般的故事。 历史把审判的权力,交到了这个昔日猎物的手中,军管会决定劝降,而任廷栋,成了执行这个任务的不二人选,他不再是那个东躲西藏的煤矿工,而是代表人民政权的执行者。 在火烧沟台,任廷栋终于面对面站在了韩起功面前。十二年河东,十二年河西,猎人与猎物的位置,在祁连山的见证下,彻底颠倒。 韩起功的投降,并没能让他逃脱应有的惩罚,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进了监狱还死不悔改,居然密谋暴动,妄图再起波澜,1951年,一声枪响,终结了他罪恶的一生。 而任廷栋的人生,终于回到了正轨,1950年,他重新入党,后来当上了张掖县供销社主任和县委委员。 虽然因为当过壮丁的经历一度蒙冤,但最终,在徐向前元帅亲笔信的证明下,他洗刷了所有不白之冤,安享晚年。 祁连山的风雪,见证了这场跨越十二年的宿命对决,靠暴力堆砌的权势终究会倒塌,而那些坚守信念、从泥泞里爬起来的普通人,终将亲手迎来属于自己的黎明。
1949年,曾杀害大批西路军战士的马家军军长韩起功在张掖城,被一位曾经的西陆军战
论史家
2025-09-22 11:27: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