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什么愿意把喀喇昆仑走廊还给中国?其实很简单,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不如把喀喇昆仑走廊当做人情还给中国。 当初的喀喇昆仑走廊条件恶劣得超乎想象,喀喇昆仑走廊坐落在世界屋脊上,平均海拔超过 5500 米,光听这高度就知道不是什么宜居之地,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就杵在这里,8611 米的海拔让这儿常年被冰雪覆盖。 这里的气候简直能算得上是 "冰雪迷宫",一年里大半时间都被风雪封锁,像样的路都很难修通,据说当年修条简易公路每公里就得花掉 200 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冬天铲雪的费用。 在这种地方驻军,简直就是在跟大自然硬碰硬,士兵们不光要对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连吃的喝的都得从几百公里外运进来,赶上暴风雪封山,物资送不进去是常有的事,守着这么块冻土层,既种不出庄稼又盖不了工厂,除了寒风啥收益都没有。 从经济账上算,巴基斯坦当时实在没能力把这笔 "冰雪账单" 继续付下去。上世纪 60 年代的巴基斯坦正处在经济紧张的时期,1965 年前后,国家竟然要把 56% 的财政开支都砸到军费上,可即便如此,军费还是主要用在克什米尔主战场。 喀喇昆仑走廊这种地方,派兵驻守就像抱着个无底洞花钱,士兵的防寒装备、哨所的供暖系统、物资运输的特殊车辆,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 有资料显示,在这种高海拔地区维持一个哨所的成本,能顶平原地区三个哨所的开销,而走廊里需要驻守的地段又特别长,对于当时经济本就吃紧的巴基斯坦来说,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就像家里本来就没多少钱,却要硬撑着给一间漏风的破屋交昂贵的物业费,换谁都得琢磨琢磨值不值。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印度。1965 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已经把双方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屯了大量兵力,光是坦克就集结了 400 多辆,双方在停火线附近的冲突就像家常便饭,一年里违反停火协议的次数能超过 2000 次。 巴基斯坦很清楚,自己的军力本来就比印度弱,当时印度军队人数几乎是巴基斯坦的 4 倍,如果还要分兵去守喀喇昆仑走廊这种 "冰雪孤岛",一旦印度从克什米尔主力方向进攻,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1965 年的战争中,巴基斯坦虽然在 "大满贯行动" 中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整体上还是得集中力量应对主战场,这种情况下再硬扛着走廊的防务,就像同时打两份工却只有一份工资,身体根本吃不消。 其实把走廊还给中国,对巴基斯坦来说是笔划算的人情投资。中巴两国 1951 年就建交了,60 年代初关系正在快速升温,1961 年巴基斯坦在联合国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已经释放了友好信号。 1963 年双方签署的边界协定里,不仅明确了走廊归还中国,还通过互换少量土地照顾了彼此利益,比如中国把罕萨地区 1940 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巴控克什米尔,这种互相让步的做法让双方都有面子。 更重要的是,这种友好姿态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协定签署后没多久,中巴就开放了红其拉甫山口,后来还合作建设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包括后来的中巴经济走廊雏形,这可比守着块冻土地划算多了。 从历史角度看,这事儿本就顺理成章。喀喇昆仑走廊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只是英国殖民时期被胡乱划到了印度名下,巴基斯坦独立后继承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1963 年的协定用传统分水岭原则划界,把流入塔里木河的流域还给中国,既符合地理实际又尊重历史,相当于把当年被弄错的快递地址改了回来。巴基斯坦这么做,既避免了和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产生新矛盾,又能集中精力应对印度这个主要对手,还卖了个大人情给中国,简直是一石三鸟。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明智,走廊归还后,巴基斯坦得以把节省下来的兵力投入克什米尔主战场,而中国则有效加强了西部边疆防御,后来在走廊增设的哨所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种互信为中巴 "全天候友谊" 打下了基础,从当年的边界协定到后来的经济合作,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这大概就是把 "烫手山芋" 变成 "友谊桥梁" 的经典案例吧。
巴基斯坦和沙特军事结盟,伊朗和印度的大国梦彻底破碎。由于巴基斯坦的背后站着强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