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段祺瑞去拜访上级袁世凯,正好是早餐。袁世凯说:芝泉吃过早餐吗?”段祺瑞说,吃完后,袁世凯一个人吃了:先是20个鸡蛋,然后是一只八宝鸭,最后是一大碗人参汤!看到袁世凯的早餐如此丰盛,段奇瑞忍不住对袁世凯叹了口气:“项城,你的饭超过了我半个月的量。难怪你精力充沛,有很多人能应付。” 最初,段祺瑞是袁世凯最铁的杆子,是小站练兵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老袁对他,那叫一个“护犊子”。有一次搞军事演习,段祺瑞指挥炮兵,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故意的,一炮打偏了。旁边的德国教官脸都绿了,正要发作,袁世凯却当众掏出一百两银子赏给段祺瑞,笑着对德国人说:“你看不懂了吧?芝泉这一炮,打偏了,才正好说明我们这炮的威力有多大!” 这话说的,水平多高。这份知遇之恩,段祺瑞是记在心里的。所以,当1908年袁世凯被朝廷一脚踢回河南老家钓鱼时,是段祺瑞在军队里头一个跳出来,秘密联络北洋的将领们,搞联名上书,想把老袁给保下来。虽然最后没成,但这份情,袁世凯领了。 但是,政治这东西,最靠不住的就是感情。它更像是一门精密的计算。 辛亥革命的枪声一响,清廷赶紧把袁世凯请出山。袁世凯派谁去前线?当然是最信得过的段祺瑞。可段祺瑞到了前线,一边跟革命军打仗,一边却给武昌的黎元洪发密电:“北边的军队是进是退,全看您一句话了。”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对方,我段某人,可不是来拼命的,咱们有得谈。袁世凱后来知道了这事,在他自己的私人信件里批了五个字:“芝泉似忠而狡。”——看着忠厚,其实骨子里精明狡猾得很。这五个字,算是把段祺瑞的性格给看透了。 真正让两人彻底掰了的,是那份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当皇帝,准备在这份文件上签字。消息传出来,段祺瑞直接冲进总统府,当着所有人的面拍了桌子:“如果要签这个字,我陆军部,从上到下,立马集体辞职!” 那场面,估计火星子都迸出来了。可袁世凱只是冷冷地一笑,从抽屉里拿出份合同,扔到段祺瑞面前。那是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跟日本人合伙开铁矿的契约。老袁慢悠悠地说:“陆军部的枪炮,用的钢,不也是日本的铁吗?” 一句话,就把段祺瑞给噎死了。段祺瑞气得脸都白了,第二天就称病,躲到西山不见人。但他可没闲着,暗地里,他让手下把陆军仓库里的军火,悄悄运到了南京冯国璋那里。这批军火的箱子上,还贴着“段氏封”的封条。 后来的事,大家就更熟悉了。袁世凯铁了心要当“洪宪皇帝”,北京城里到处都在准备登基大典。段祺瑞呢?他说自己脚疼,死活不去上班。袁世凯派人送《登基礼仪草案》给他,他回了八个字:“旧疾未愈,恕难趋陪。”——老毛病犯了,陪不了您玩儿。 到了除夕夜,袁世凯亲自打电话,请他来中南海吃年夜饭,算是给足了面子。段祺瑞去了,穿的还是那身陆军上将的军服。可一进偏殿,听见袁世凯的下人管老袁叫“皇上”,他眉头一皱,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正好在门口撞上穿得跟个熊似的袁世凯。老袁想拉他,段祺瑞“啪”地一下,站得笔直,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注意,是军礼,不是封建王朝的下跪磕头。 他对袁世凯说:“军人,只行军礼。”说完,绕开袁世凯,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一晚,据说袁世凯在怀仁堂发了天大的火,摔了个乾隆年间的古董瓷碗,嘴里就一句话:“芝泉误我!”他到死可能都觉得,是段祺瑞这个他最看重的人,背叛了他。 第二天,一道命令下来,段祺瑞被封为“建威上将军”,听着挺威风,实际上就是把他陆军总长的实权给下了。段祺瑞在天津的租界里看到这份公报,只是淡淡一笑,对他老婆说:“慰亭到底还是沉不住气。”然后就在书房挂了副对联:“不羡龙头选,甘为马骨藏。”——我不羡慕你们抢着当皇帝,我宁愿像千里马的骨头一样被埋没。 这之后,就是蔡锷在云南搞起了护国战争,北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袁世凯没办法,只好派人去请段祺瑞出山。段祺瑞提的条件很简单,第一条就是:取消“洪宪”年号,别当皇帝了。 病床上的袁世凯听到这话,长叹一口气,说:“芝泉终不肯助我。” 1916年6月6日,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无尽的悔恨和众叛亲离中病逝。段祺瑞亲自回北京吊唁,在袁世凯的灵前,他没有下跪,也没有痛哭流涕,他只是像往常一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面对围上来的记者,他只说了一句:“项城与我,恩怨俱往矣。” 二十年的恩情与怨恨,随着这个军礼,烟消云散。从那顿丰盛得吓人的早餐开始,到这最后一个沉默的军礼结束,袁世凯和段祺瑞,这对北洋最重要的搭档,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因利而合,因利而分”。
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1946年,美国在
【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