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美国大使馆被惊吓到深夜发言 9月22日,东方大国海军在福建舰上完成三型舰载机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意味着我们的航母在使用不同型号舰载机的协同作战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海天之间,福建舰的甲板上划出一道道电磁弹射的弧光,歼-15T、歼-35和空警-600如同猎鹰展翼,次第冲入云霄。 这一幕,远不止是技术验证的冰冷报告,更像是一封从远海寄回的“家书”,告诉世界:中国航母的脉搏,已经跳动得如此铿锵有力。 电磁弹射器这张“王牌”,曾经是少数国家的独门绝技。如今,福建舰用三型舰载机的完美起降,宣告了中国掌握了航母的“核心算法”。 专家韩维形容这是“双向赋能”——弹射系统为战机插上翅膀,战机则反过来验证了航母的骨骼与神经。 空警-600升空的那一刻,航母编队的“眼睛”终于从海平面跃升至云端,探测距离从“近视”变为“千里眼”;歼-35的隐身突防与歼-15T的重拳打击,组合成一柄既能悄无声息刺破防线、又能雷霆万钧摧毁目标的“双刃剑”。 有人说,福建舰的进步不过是“追赶者的脚步”。但翻开时间轴,你会看到一场沉默的加速跑:从辽宁舰的滑跃起飞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中国航母用十几年走完了别人半世纪的路。 更耐人寻味的是,福建舰尚未正式入列,核心舰载机已完成起降测试,这种“交装即交战斗力”的效率,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优化。 甲板上那名竖起大拇指的飞行员,或许不只是在庆祝一次着舰成功,更是在致敬这种“把不可能压进弹射轨道”的极限挑战。 西方媒体总爱用“威胁论”解读中国航母的每一次突破,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福建舰的科研试验始终公开透明,它的使命是守护海洋权益,而非耀武扬威。 当某些国家在南海挥舞“自由航行”的旗帜时,中国用航母编队的体系作战能力,默默筑起一道远海防卫的盾牌。这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底气,恰恰来自福建舰甲板上那三型舰载机编织的攻防网络。 夜幕深沉,福建舰的航迹仍在前伸。三型舰载机的起降成功,只是中国航母长征中的一个逗号。 下一步,当歼-15D电子战飞机等更多“王牌”融入体系,福建舰的作战链条将彻底闭合。那时,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足迹,将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赘述——因为那片海天之间的鹰群,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坚决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全是缺点?伴随福建舰海试进程的
【2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