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1948年主席筹划的二次跃进挺进江南,大致是然后粟裕率

我是明易行路 2025-09-23 18:01:02

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1948年主席筹划的二次跃进挺进江南,大致是然后粟裕率两个兵团渡江南进,把战火引向国民党大后方,吸引中原地区国民党军回防江南的战略决策。粟裕接到命令后经过仔细思考,认为渡江南进将会损失大胜算不高颇有顾虑,认为我军在中原已经颇具实力,应当在中原地区打大仗,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后来形式发展证明了粟裕的设想,尽歼国民党军于江北。 那么主席的跃进江南,把战火引向国民党大后方的决策是否不对? 那么,假如1948年6月美苏之间没有爆发柏林危机,而是美国像后来在朝鲜战争中那样,以大规模武装力量强行介入中国内战,同时苏联也不支持解放军渡江作战,局面该如何破解? 主席的布局从来深远,远超常人想象。早在1948年初,美苏冷战的趋势就已日益明显,双方之间的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而最可能成为美苏对抗前沿地带的,就是分裂的德国、朝鲜半岛、越南,以及当时正陷于大规模内战、面临分裂危机的中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粟裕率领两个兵团暂不过江、先行在南方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成了应对美国可能武装干涉的重要一着。这就是主席的“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 别忘了,在城南庄会议上,主席给粟裕的命令是“暂缓渡江”,先留在江北打几个大仗。 当然,主席也极其重视一线将领的实际意见。比如原本计划是要放弃苏中解放区、将部队北调山东的。但粟裕发电报提出,不打一仗就放弃未免可惜,于是才有了之后的“七战七捷”,再胜利北移。 你在考虑的是一个战场怎么打,主席统筹的是各大解放区之间的战略配合,是全国一盘棋;你还在琢磨怎么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去逐个击破,主席的眼光,却早已跨越山河,洞察美苏格局、纵观天下大势。 长江渡江战役 渡江淮海战役 解放二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