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技术的飞速发展,美中两国军队之间可能存在‘误判风险’。” 是谁在刻意制造误判的土壤?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抛出的 “误判风险” 论调,刚一落地就引发了不少讨论,毕竟真正的风险源头从来都藏在实际行动里。 有意思的是,他们此行的时机颇为微妙,距离中美两军在上海举行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刚过去五个月,那次会议上中方就明确点出了风险的关键所在。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 年美军针对中国的抵近侦察达到了 1000 架次左右,B-52H 这类战略轰炸机更是 32 次闯入西太平洋,总出动架次 56 架次。 频繁的侦察机盘旋、轰炸机巡航,就像在紧绷的弦上不断加码,误判的风险自然随之升高。 要知道,中美之间本有四个军事沟通机制,2023 年曾因美方的错误做法中断,后来恢复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成了避免擦枪走火的关键抓手。 更值得琢磨的是,今年 4 月的那次磋商打破了不少惯例。解放军正在进行 “海峡雷霆 - 2025A” 围台演练,美军却主动打破地点轮换的规矩,上门商谈。 回望七十多年前的海南岛事件,就能更清楚看清局势的变迁。1954 年,美军 12 架舰载机击落我国两架巡逻机,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只能隐忍应对。 而现在,面对美军的抵近侦察,解放军早已能果断加强拦截力度,用专业行动展现捍卫主权的决心。 这次史密斯代表团访华,董军国防部长明确强调要平等互敬、和平共处,这种态度背后,是实力支撑的从容。 美国一边说着担心误判,一边却没停下搅动局势的动作,在南海等地鼓励一些国家挑衅,这种矛盾的做法很难让人相信其诚意。甚至派 B-52H 轰炸机频繁往西太平洋闯,这种矛盾的做法只会让信任越来越薄。 要是美军能把在中国周边的军事活动频率降下来,比如减少战略轰炸机的巡航次数、不再搞针对性的联合军演,中方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美方的诚意。 毕竟中方一直都保持着理性,哪怕在 “海峡雷霆 - 2025A” 围台演练期间,也愿意开放沟通渠道,这种态度已经摆得很明确。这种大国风范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平等磋商和坚定捍卫主权的行动里。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口头提醒,而是靠尊重和克制。美军如果真的担心误判,最该做的就是减少在中国周边的军事活动,而不是一边制造紧张,一边强调风险。 既然误判的根源如此清晰,那么你觉得要真正降低这种风险,美方首先该做出哪些改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以色列捅了马蜂窝,导弹炸死美国一家人,美国务院连夜开除国籍?9月22日,几家国
【106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