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现在应该百感交集。他可能没料到,十年前卖给东方大国的S400防空系统,如今在中国的手里几乎是失声的状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的时候,中国的防空体系虽然有雏形,但对远程目标、尤其是隐身飞机和导弹的拦截,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的S-400登场了。 这套系统宣传的射程能打到400公里,能拦飞机,也能防导弹,甚至小型无人机都能对付。更关键的是,它配套的米波雷达被认为能发现隐身目标。对比美国的“爱国者-3”,S-400简直像是“多面手”,国际上都公认它是顶尖装备。 中俄一拍即合,对中国来说,补了防空短板;对俄罗斯来说,拿到大单,还能显示两国关系升温。当时很多评论说这就是“战略伙伴”的象征。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俄罗斯出口给中国的S-400,其实是“缩水版”。宣传里最厉害的40N6导弹没给,真正交付的是射程200多公里的48N6E2导弹,而且制导方式还是传统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抗干扰效果一般。 听上去好像“掉价”了,但中国其实不在乎。因为买它的真正目的,不是拿来直接长期用,而是要看它的技术逻辑——雷达是怎么处理信号的,导弹推进是怎么设计的,系统协同是怎么运行的。说白了,这是一本带注释的教材。 中国科研团队一边用,一边研究,还想着怎么和自家技术结合。真正的重点,从一开始就不在S-400本身,而在于怎么把它变成自己成长的跳板。 时间很快到了2017年,那一年,红旗-9B在阅兵场上亮相,这相当于给外界扔了个信号:中国的防空技术已经跟上来了。 红旗-9B虽然外观看着和S-400差不多,但性能已经不在一个档次。 射程能到250公里,比进口的S-400实际射程还远。速度能飙到6马赫,比S-400的4.8马赫快了一截。制导方式改成了主动雷达,导弹自己能找目标,不用一直依赖地面雷达“牵线”。 这样一来,抗干扰能力直接翻倍。一个红旗-9B火力单元能同时打八个目标,灵活度甩S-400几条街。 与此同时,还有红旗-22,这个定位在中远程,成本低、数量能铺开,专门负责大范围部署。 更厉害的是雷达,中国自己造出了YLC-8E反隐身雷达,探测距离比S-400的预警雷达还远200公里,能抓住隐身目标的小细节,比俄罗斯的原装货还好用。 到这一步,中国的防空系统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全局一张网”。卫星、地面雷达、无人机、导弹全部联网,互相配合,体系化作战。 这时候的S-400就显得尴尬了——它的俄制接口融不进这个网络,更多时候只能孤零零当个“外援”。 甚至在某些南海演练里,全程用的都是红旗-9B,S-400连开机的机会都没有。它从明星角色变成了陪练,存在感自然就越来越弱。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不光自己用,还开始往外卖。2021年的航展上,红旗-9BE亮相,出口射程260公里,性能全面压过俄罗斯对外卖的S-400。结果摩洛哥、乌兹别克这些国家直接跳过S-400,买中国货。 这就挺讽刺的,土耳其还在为S-400本土化费劲,印度还在等俄罗斯交货,而中国已经拿着自家的装备打开了国际市场。普京可能没想到,当年的“大招”,最后成了别人发展的踏板。 说句公道话,S-400在世界范围内依旧是顶级防空装备,印度、土耳其抢着买就是证明。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进步太快。 十年前,中国需要靠引进补短板;十年后,中国已经能和S-400掰手腕,甚至在抗隐身、抗干扰这些方面走在前面。对中国来说,S-400不再是“必不可少”,而只是体系里的一部分。 它的“没声儿”,并不是失败,而是说明中国的自主装备已经可以撑起舞台,S-400没必要再被单独拎出来说。 其实,不光是防空装备,在半导体领域,中国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2018年起,中美摩擦升级,美国不断封锁中国高科技。日本一开始还在观望,但在2025年,日本突然“亮剑”,宣布对中国出口管制,涉及光刻胶、氟化氢等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这些东西就是“芯片粮食”,没有它们,晶圆厂根本转不起来。 当时的情况很紧张。中国的光刻胶依赖进口高达90%,氟化氢库存甚至只够用几个星期。日本一断供,部分晶圆厂只能减产,优先保证成熟工艺。 但这也倒逼中国全行业加速。科研院所紧急测试国产替代品,企业之间抱团合作,政策资金快速跟进。几年下来,一些材料逐渐实现自给,产业链韧性增强。日本这一刀虽然狠,但效果却和当年的S-400一样:逼着中国快步走向自主。 不管是S-400,还是半导体材料,背后的逻辑其实一样:外部依赖随时可能变成风险,而风险正好能倒逼加速自主。 短期靠引进补缺口,中期消化吸收,长期体系化突破。等自主技术成熟之后,外来的“明星”装备自然会被淡化存在感。
普京现在应该百感交集。他可能没料到,十年前卖给东方大国的S400防空系统,如今在
不负赋墨尘
2025-09-25 09:42: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