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波兰开放中欧班列后发现,仅11天时间,中国就找到两条新航线! 美媒近期

士气沉沉 2025-09-26 11:48:28

[微风]波兰开放中欧班列后发现,仅11天时间,中国就找到两条新航线! 美媒近期抛出的 “美国再一次为中国开路” 论调,源于波兰对中欧班列核心枢纽的突然调整 ——2025 年 4 月,波兰官方宣布关停运营十年的马拉舍维奇铁路枢纽,不仅终止中欧班列在该站点的换装与调度服务,还拆除部分连接线路,给出的 “担心安全” 理由引发广泛争议。 这座 2013 年启用的枢纽,曾是中欧班列西线的关键节点,高峰时年均处理 3200 余列班列,占中欧班列西线货运量的 45%,从中国重庆、成都出发的班列经此换装宽轨后,可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汉堡等欧洲核心港口,十年间累计运送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货物超 280 万标箱,支撑起中欧贸易中 12% 的陆路运输需求。 此前十年运营中,该枢纽从未出现过官方提及的 “安全隐患”,此次突然关停正值中欧汽车产业链合作回暖期,不少欧洲车企已提前预订二季度零部件运输仓位,关停直接导致约 120 列班列临时滞留边境。 这一操作被部分舆论与 2022 年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事件关联。北溪二号管道 2022 年 9 月完成铺设即将投产,设计年输气量达 550 亿立方米,可满足欧洲 15% 的天然气需求,却在投产前遭遇爆炸破坏,直接导致俄欧天然气贸易量从 2021 年的 1550 亿立方米骤降至 2023 年的 600 亿立方米,欧洲不得不依赖高价液化天然气填补缺口。 两者虽领域不同,却均指向对跨区域关键通道的阻断 —— 北溪二号关乎能源命脉,中欧班列涉及产业链运输,美媒分析认为,波兰的决策背后存在美国推动的痕迹,逻辑与当年影响北溪二号类似,均试图通过梗阻通道影响欧亚大陆的经贸与能源联结。 面对枢纽关停造成的运输梗阻,中国迅速启动中欧班列南线通道。2025 年 5 月,首趟从重庆出发的南线班列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的铁路网络前行,再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进入欧洲,最终抵达德国慕尼黑。 这趟班列搭载 41 个集装箱,内装长安汽车的变速箱配件与海尔家电,全程运行 18 天,虽比西线多 2 天,但避开了东欧枢纽节点。 南线通道开通首月便运行 28 列,货运量达 2600 标箱,环比增长 32%,乌兹别克斯坦还专门在塔什干设立中转仓储中心,为班列提供快速换装服务,哈萨克斯坦则优化了边境查验流程,将通关时间从 8 小时压缩至 3 小时。 截至 2025 年 6 月,南线已累计开通 67 列,覆盖欧洲 11 个国家的 18 个城市,主要运输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开始聚焦中欧在北极通道的合作动态。2024 年夏季,中国与俄罗斯曾联合开展北极东北航道试航,从中国连云港港出发的货轮装载 200 台风电设备,经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圈,沿俄罗斯北部海岸抵达圣彼得堡,全程 22 天,比传统苏伊士航线缩短 12 天,运输成本降低 18%。 2025 年双方计划将这一通道常态化,夏季通航期内每月开通 2-3 班货运航线,主要运输能源、重型机械等大宗商品。北极通道受北极冰层融化影响,通航窗口期已从每年 3 个月延长至 5 个月,俄罗斯为配合合作,还对摩尔曼斯克港进行扩建,新增 2 个可停靠 10 万吨级货轮的泊位,并完善了港口至欧洲腹地的铁路连接。 西方媒体关注这一动态,在于北极通道若成熟,将为中欧贸易新增一条跨洲际路径,进一步降低对传统陆路与苏伊士航线的依赖。 从数据来看,中欧班列在枢纽调整后仍保持韧性。2025 年一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 7200 列,同比增长 15%,货运量达 68 万标箱,其中南线与北极试航航线贡献了 12% 的增量。 这种通道多元化调整,也影响着欧洲企业的布局 —— 德国大众汽车已计划将部分零部件运输从海运转向中欧班列南线,宝马则在哈萨克斯坦设立零部件分拨中心,以应对可能的通道波动。 无论是马拉舍维奇枢纽的关停,还是南线、北极通道的启用,都折射出欧亚大陆经贸通道博弈的复杂性,而企业与物流网络的适应性调整,正成为应对这种波动的关键力量。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