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突然宣布了 9月27日,特朗普一句100%药品关税把全球市场砸醒,现在白宫宣布给特朗谱的100%药品关税打了折,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其实只用交15%关税。 2025年9月26日,美国白宫突然宣布对进口品牌药加征100%关税,但欧盟和日本企业只需交15%,英国却要全额买单。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策转向,实则是特朗普政府在中期选举前的"精准算计"——既要保住药企选票,又想敲打贸易伙伴。 特朗普宣称要保护美国药企,但豁免条件却暗藏玄机。辉瑞、礼来等巨头早在政策公布前就宣布在美国新建工厂,这种"先建厂再免税"的规则,本质上是为本土企业量身定制的护身符。 就像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美国对光伏产品加税却豁免特斯拉,如今药企成了新版"特供福利"的受益者。 但政策漏洞同样明显。英国药企阿斯利康在美国的工厂还在施工,按规则可暂时免税,但英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会接受单边关税。 这种"规则套利"让欧洲药企集体松了口气,欧盟通过《美欧药品关税协议》将税率锁定在15%,日本则靠《美日半导体协议》获得同等待遇。反观英国,因脱欧后未签署类似协议,只能独自承受100%关税重压。 中国药企在这场博弈中处境微妙。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原料药达45.2亿美元,占美国进口量的40%,其中布洛芬、肝素等关键原料90%依赖中国供应。关税政策直接冲击美国药企采购成本,强生、默沙东等企业已连夜开会商讨对策。 但中国药企并非毫无准备。百济神州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工厂已投产,传奇生物的细胞治疗基地正在欧洲扩建。 这种"本土化生产+海外授权"模式,正在复制当年日本汽车产业的突围路径。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丰田在美国建厂规避关税,中国药企通过产业链转移化解政策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手段让人想起1985年《广场协议》。当时美国通过汇率施压让日元升值,如今则用关税工具重塑医药产业链。但时代变了,日本在汽车产业上的"以技术换市场"策略,对中国药企更具参考价值。 印度药企的遭遇更具警示意义。2024年美国对印度仿制药加征30%关税后,太阳药业净利润暴跌42%。 如今美国市场60%的仿制药来自印度,但特朗普的新政明确将仿制药排除在关税之外,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正是吸取了当年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教训。 表面看关税是针对药企,实则波及普通患者。美国市场95%的布洛芬依赖中国进口,关税可能导致每片药涨价2-3美元。 更严峻的是,美国本土药企生产成本激增,辉瑞在新泽西的工厂建设成本比墨西哥高40%,人力成本更是翻倍。这种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患者身上,就像2019年美国对进口汽车加税后,二手车价格暴涨18%。 但中国消费者也可能受到影响。2024年中国自美进口抗癌药达87亿美元,若美国药企因关税涨价,国内药价可能跟涨。 不过国产创新药正在填补空缺,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占据美国B细胞淋巴瘤市场12%份额,这种"替代效应"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药品关税本质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延伸。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中国医药产业升级,但中国正用"专利换市场"策略破局。 2025年华海药业在泰国投产的抗高血压药,通过东盟自贸协定出口美国,成功规避关税。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径,与当年华为通过欧洲子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异曲同工。 未来推演三种可能路径。美国药企加速回流:若辉瑞、礼来等企业完成本土化生产,全球药价可能下降10%-15%,但美国医疗体系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 中国药企技术突破:2025年珠海生物岛建成的mRNA疫苗生产线,若实现产能翻倍,可能打破欧美垄断。全球供应链重构:印度、东南亚可能承接部分转移产能,形成"美国本土+新兴市场"的双轨制。 最现实的突破口或在东南亚。中国药企在马来西亚、越南建设的生产基地,可通过RCEP协定零关税出口日韩,这种"区域产业链整合"正在复制汽车产业的成功经验。 从1980年代日本汽车突围,到202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封锁最终都会催生新机遇。 当特朗普用关税筑墙时,中国药企正在用技术凿穿天花板,就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突破GPS封锁,医药领域的自主可控同样需要这种"硬核突围"。 这场关税博弈没有赢家,但中国医药产业的韧性正在显现。当美国还在为建厂补贴争论不休时,中国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研发出第四代CAR-T疗法。或许未来某天,美国患者用的抗癌药会贴上"中国制造"标签,而这正是全球化不可逆的最好证明。 信息来源: 特朗普100%药品关税引争议 白宫:不适用于已与美达成贸易协定国家 财联社2025-09-27 09:59
特别!报道!美国特朗普连夜宣布9月27日,美国官宣:只对特朗普进口品牌药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