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行期的美》金句与细节梳理】
【【金句摘录】】
* 【核心情绪】: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特定的黄金年代,而是【相信未来可期的勇气】。
* 【时代精神】:那是一个【相信发光的年代】,好像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可以跟着时代一起亮起来的。
* 【社会氛围】:那时的社会就更包容,更开放,在审美上面会有一种【自由野蛮的探索】。
* 【经济信念】:相信未来好像总是会更好,经济这个【蛋糕会越做越大】。
* 【个体价值】:怀念的是人们心中有安全感的时代,这与赚多少钱无关,更关乎自己内心的【自由、平静和自我价值感】。
* 【对现实的反思】:不是世界不再闪烁,而是背后有人【亲手熄灭了很多值得一闪一闪的东西】。
* 【自我审查】:我们自己的脑子里早就自己建起了【网信办和中宣部】。
* 【经济的麻醉作用】:经济繁荣就像【止痛药】,药效去后所有社会结构、zz人Q上未解决的问题都会重新涌现。
* 【一代人的迷思】:我们这代人误以为经济增长就是进步的全部,却忽略了一个健康社会需要的不仅是GDP,更是【公平、自由和对每个体的基本尊重】。
* 【泰坦尼克号之问】:当我们在比谁能在泰坦尼克号上抢到头等舱时,也许更重要的是【这艘船到底要开向哪里】。
* 【时代转折的预言】:【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会是往后十年最好的一年】。(来自一位企业家的亲戚在2019年春节的判断)
* 【对稳定与机会的看法】:毕业的时候大家追求的是【机会】,现在的毕业生追求的是一种【稳定】。
* 【对怀旧的审视】:Vintage style but not vintage values.(我们欣赏复古的风格,但不认同复古的价值观。)
【【细节描绘】】
【时代氛围与精神面貌】
1. 【闪亮的时尚】:男生们把刘海剪得遮住眉毛,女生们夏天穿吊带加热裤。衣服上要镶水钻、贴亮片,手机得挂一闪一闪的挂件,打电话时就像举起一根【荧光魔法棒】。
2. 【昂扬的奥运年】:【2008年】是最闪光、最昂扬的一年,感觉“不管干什么,未来总是光明的”。
3. 【北京的生机】:【2010年】左右的北京,海淀周边有许多普通人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夫妻店),交通枢纽和地铁口有热闹的夜市,卖着各种小吃,整个城市【朴素但充满生机】。
5. 【韩寒现象】:韩寒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他批判应试教育,留下了很多破天荒的警句,比如
6. 【媒体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媒体(如《南方周末》)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作用,让人对社会进步有信心,普遍认为“我们终究是要一个文明社会的”。
7. 【飞扬的心态】:人们普遍是“月光族”,因为内心没有匮乏感,觉得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不需要为未来过度担忧。
【工作、机遇与财富】
1. 【就业机会充足】:【2001年】大学毕业时,学生【人均手握三份Offer】。干销售的同学工作一两年就能买车、付房首付。
2. 【考公无人问津】:当年考公务员是“不屑于做的事情”,一个职位只有一个人报名,还得拉两个朋友凑数才能开考。
3. 【大厂的诱惑】:
* 【顶级福利】:大厂有无限的零食、五星级酒店退役大厨掌勺的食堂(如网易食堂)、健身房和【可以出国的团建】(如腾讯员工去日本)。
* 【优厚薪酬】:当时找工作默认【13薪】,大家关心的是能否拿到【15薪、17薪甚至20薪】的年终奖。
* 【年会盛况】:房地产公司年会抽奖最大奖品是【30万左右的汽车】,领导在微信群里【几万几万地扔红包】。
4. 【创业的黄金时代】:
* 【林女士的餐厅】:【2011年】开的港式餐厅,没有任何宣传,仅靠微博上客人的口碑,【一周之内就火了】。
【父母的红利】:父母在上世纪初通过开办英语培训班,赚了钱并购置了两套房产。
【转折与失落】
1. 【城市肌理的消失】:【2014年】开始,北京进行“穿墙打洞”等城市治理,很多充满回忆的个体经营小街被整体推倒,变成了草坪。
2. 【大厂神话的破灭】:
* 【福利缩水】:进入大厂时,食堂质量已大幅下降,出国团建成为历史,年会最高奖品缩水为【一部iPhone】。
* 【工作内容变味】:工作内容从学习Apple、Google的创新设计,变成了设计【“砍一刀红包”】和研究如何让用户【“误触”】购买页面。
* 【严苛的休假制度】:大厂每年只有【5天年假和5天病假】,让人感觉上班像“坐牢”。
3. 【消费降级】:人们从追求小众、高价的品牌(消费升级),变为几乎所有人都开始使用团购券,处处【精打细算】。
4. 【希望的破灭】:【2022年】春天的上海封、铁链女事件、东航空难等一系列事件,让很多人失去斗志,感到绝望。
5. 【年轻人的状态】:现在的年轻同事精神状态比较消极,【“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很少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