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周总理将中国的一块领土划归巴基斯坦,在场的人纷纷表示不理解,没过多久,巴基斯坦的一份大礼,让众人直呼周总理高瞻远瞩。 一个决定震惊全场,一位将军力排众议,一次看似”割地”的外交决策,竟换来了巴基斯坦的一份珍贵大礼。这个让人费解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远考虑? 1963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在北京签订。这份协定的签署,源于一个争议巨大的建议,提出者正是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耿飚。 耿飚于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三军九师参谋、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参与长征。这位从战场走出的将军,1950年初走上了外交工作岗位,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外交生涯。1956年,耿飚接到通知,调他到巴基斯坦当大使。 中巴边界问题的核心在于两块土地:坎巨提和喀喇昆仑走廊。坎巨提是一块面积约1942平方公里的飞地,历史上与中国关系密切,在古代,坎巨提一直是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史书中早已有记载。而喀喇昆仑走廊则是一片面积更大的战略要地。 在一开始谈判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目标是要回坎巨提,而耿飚在研究地图后,却选择了不要坎巨提,而是用坎巨提换喀喇昆仑走廊。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引起轩然大波。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各方对此纷纷展开激烈争论。 为什么耿飚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原来,坎巨提历史上确实跟中国有渊源,但被巴基斯坦控制区域包围,我们实际管不到。而喀喇昆仑走廊不同,它西连巴控克什米尔,南挨印度锡亚琴冰川,还是阿克塞钦的天然屏障,战略价值远超坎巨提。 更关键的是,当时西藏阿里地区的物资补给全靠新疆运输,走走廊比绕青藏高原少走1200公里。这对于改善西藏地区的交通和补给条件意义重大。 毛主席和周总理立马下令召开高层会议,讨论耿飚提议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经过深思熟虑,周总理拍板:“领土问题要兼顾历史和现实,先解决主要问题。” 根据协定,坎巨提归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喀喇昆仑走廊区域归属中国。这次土地交换,巴方将喀喇昆仑山走廊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中国,面积几乎是坎巨提的三倍。 协定签署后效果立竿见影。走廊回归后,中国修了新藏公路,从叶城到阿里的运输时间从半个月缩短到3天。这条通道不仅解决了西藏地区物资运输的难题,也为后来的边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巴基斯坦方面对这次协定也非常满意。巴基斯坦政府专门向耿飚颁发勋章,以表彰他对增进中巴友谊的功绩。这次协定的签署,为中巴两国后来的”铁杆”友谊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1971年,耿飚先后担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他用军人的直率和外交家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为新中国赢得了尊重。 在外交战线上,他坚持求真务实,敢讲真话,妥善处理外交事务,成为著名的”将军大使”。2000年6月23日,这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回过头看,耿飚当年的这个决定确实体现了高瞻远瞩的外交智慧。用一块管理不便的飞地,换取了战略价值更高的通道,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进了两国友谊。这种务实的外交思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历史证明,真正的外交智慧往往需要超越眼前得失,着眼长远利益。你觉得耿飚的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原则与灵活性?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1962年,周总理将中国的一块领土划归巴基斯坦,在场的人纷纷表示不理解,没过多久
熹然说历史
2025-09-28 23:43:05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