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9月28日,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在海南三亚

天天纪闻 2025-09-29 09:46:10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9月28日,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在海南三亚正式宣布启动,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牵头,联合新西兰、丹麦等10多国共同开展,将依托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对全球6000米以下海底深渊进行系统性研究。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科研集会,这是中国深海探索从“跟跑”迈向“领跑”的公开成绩单,更是用硬实力攥住深海话语权的宣言书。   要知道,全球海洋总面积里6000米以下的深渊区占了近15%,这片漆黑、高压、冰冷的领域,人类对它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表面——过去几十年,全球累计下潜深渊的次数不到千次,能带回的样本和数据少得可怜,连系统性的摸底都谈不上。   但这次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牵头,联合新西兰、丹麦等10多个国家共同开展的计划,直接把目标钉在了“系统性研究”上,这背后靠的不是运气,是“奋斗者”号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是中国十年磨一剑的深海布局。   先看看这计划的“含金量”有多高。它可不是简单的国际合作拼凑,而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框架下的核心项目,能拿到牵头权,本身就说明中国在深渊探索领域的地位已经从“参与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   截至目前,这个计划已经携手10个国家的145名科学家,通过214个潜次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全球9个深渊海沟——单是这214个潜次的数据,就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十年全球深渊下潜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样的效率和规模,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要   知道,2014年中国才刚启动“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计划”,2016年才突破马里亚纳海沟万米科考“禁区”,短短十年就实现了从“能不能下”到“下得去、能作业、牵头干”的跨越,这种速度背后是举国体制的科研攻坚力量。   有人可能会问,花这么大代价探深渊,到底图个啥?答案藏在深海里的“未来资源库”里。   全球70%的重大油气田分布在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我国建成的莺琼盆地“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珠江口“深蓝探索”智能深水钻井平台,已经证明了深海能源的战略价值。   而深渊区的矿产资源更是惊人,太平洋的富钴结壳储量达5000万吨,相当于陆地储量的7倍,多金属硫化物里藏着铅、锌、铜、金、银等关键矿产——这些都是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工业味精”,谁先掌握深渊探测和开发技术,谁就握住了未来产业的主动权。   但中国牵头搞这个计划,可不是只盯着资源,更重要的是掌握深海科学的“话语权”。   过去,深海探索的规则由欧美国家制定,数据样本也大多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只能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现在不一样了,“奋斗者”号带着10多国科学家跑遍全球9个深渊海沟,我们能建立起最完整的深渊生态、地质、环境数据库,这些数据将成为制定全球深海治理规则的科学依据。   比如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估,过去没有系统数据支撑,现在我们通过连续作业能摸清深海生态的脆弱点,为绿色开采制定标准——这就是从“技术领跑”到“规则领跑”的转变。   就像当年中国靠高铁技术输出赢得国际话语权一样,深海探索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新名片。   可能有人没意识到,深海探索的意义绝不亚于航天工程。如果说太空是人类的“星辰大海”,那深海就是地球的“内太空”,同样充满未知和挑战。   “奋斗者”号的万米下潜,和“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样,都是中国科技突破极限的象征。   而全球深渊探索计划,更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没有把技术攥在手里独享,而是邀请全世界科学家一起探索,一起分享成果。   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恰恰是大国自信的表现,因为我们知道,深海的奥秘需要全人类共同破解,深海的资源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   回头看十年前,中国还在为突破万米深渊“禁区”而努力;十年后,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深渊探索的“领头羊”。这背后不是偶然,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当“奋斗者”号的机械臂从万米海底抓起第一块岩石样本时,当国际科学家为中国设备的可靠性竖起大拇指时,中国深海探索的“领跑”地位就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未来,随着这个计划的推进,我们还会解锁更多深渊的奥秘,建立更完善的深海探测体系,而这一切,都在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说白了,深海探索的赛道上,中国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而且这条路,我们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