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人刺杀后,慈禧派曾国藩去调查,曾国藩的表现很是奇怪。有官员密报慈禧:“不能再查了,否则大清就完了。” 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检阅麾下武官的射箭本事,当他结束阅射,带着一众随从返回总督衙署时,一名穿着短衫的男子突然从斜刺里猛冲出来,嘴里喊着 “大人要为小人申冤”,手里却寒光一闪 , 一柄锋利的匕首 “噗嗤” 一声,径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胁肋,深度直接穿透了脏腑。 这个叫张汶祥的凶手,被护卫们按在地上时,不仅没有半分害怕,反而扯着嗓子狂吼。马新贻伤的很重,没多久便气绝身亡。 案件发生后,清廷第一时间下令让江宁将军魁玉负责审问。张汶祥的供词翻来覆去,一会儿说自己是太平天国的残余,刺杀马新贻是为了复仇;一会儿又改口称和马新贻有私仇,因为马新贻杀了他的兄弟、抢了他的妻子,他才不得已痛下杀手。 就这么折腾了一个多月,案情不仅没半点进展,反而越来越乱。慈禧太后见这里面水很深,干脆让曾国藩去协助调查这起大案。 曾国藩接到朝廷的谕旨后,找了各种借口,足足拖延了一个多月,才慢悠悠地带着几个随从,一路走走停停赶往江宁。 到了江宁之后,曾国藩是摆出一副 “不管闲事” 的样子,就算清廷接二连三地下旨催促,他也只是不紧不慢地应付几句,直到实在推脱不过去了,才勉强坐到公堂之上。可审案的时候,他要么闭着眼睛养神,要么就反复追问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把一同审案、急着查明真相的刑部协办大臣郑敦谨急得直跺脚。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反常,可不是真的 “老糊涂” 了,而是心里藏着别的隐情。湘军攻破天京后,民间就流传着一个说法:天京城里面藏着太平天国积攒了十几年的财宝,价值达千万白银,都被湘军给私分了。 慈禧太后对这件事始终心存怀疑,两年前特意把曾国藩调离两江总督的位置,派马新贻接任,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官员调动,实际上却藏着两层深意:一是为了制衡越来越强大、已经有点不受控制的湘军势力;二是让马新贻暗中调查太平天国财宝的下落。 如今马新贻突然遇刺,曾国藩很清楚,这案子绝对不能深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案子迟迟不破,一个说法流传来开:马新贻到任两江总督后,查到了湘军将领私吞财宝的证据,正要整理后上奏给朝廷,却被人灭口了。 郑敦谨在深入了解案情后,也大概清楚曾国藩为什么一直消极怠工了,他找来幕僚商议后,认为这个案子不能再查了。 于是,郑敦谨给慈禧写了封密信,大意就是这个案子不宜再调查,应该尽快结案。 慈禧看到密信后,也很是无奈,她清楚如今湘军的势力早已渗透到江南各地,从地方上的知府、知县,到军队里的总兵、副将,到处都有湘军的人。要是真因为这起刺杀案和湘军撕破脸,逼得他们起兵反叛,那就得不偿失了。 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慈禧太后最终下了一道密诏,大意是马新贻遭到别人记恨而遇刺,这案子就按个人恩怨来定论,所有涉案的湘军旧部,一律免于追究。 有了慈禧的表态,曾国藩放心了,随后他和江苏巡抚张之万一起联名向朝廷上奏,提交了一份看似 “完美” 的结案报告:凶手张汶祥曾经和海盗勾结,而马新贻到任后,严厉打击海盗活动,断了张汶祥的财路,张汶祥因此心怀怨恨,最终策划了这起刺杀案。 这份漏洞百出的奏疏,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清廷的批准。没过多久,张汶祥在江宁街头当众处决。 可这样的结局,根本没办法让朝野上下信服。参与审案的官员孙衣言、袁保庆,坚决拒绝在结案文书上签字,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个结果的不满。 孙衣言还在为马新贻撰写的墓志铭中,隐晦地写道:“贼人既凶悍又狡猾,不用酷刑的话,很难查明真相,可要是用了酷刑,又担心贼人丧命,导致案情永远没办法查清。”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说审案时遇到的困境,实际上却是在暗讽清廷为了妥协,故意掩盖真相。 此案中,马新贻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清廷和湘军之间短暂的“和平”;张汶祥则成了替罪羊,背负了所有的罪名。而湘军势力则继续在江南地区盘踞,影响力日增。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2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