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来阿那亚,还有外地朋友问这是不是个国外的地方,你怎么从河北飞~~其实这地方在北戴河,是北京牛马们的最爱,到处都是咖啡馆,方便随时加班写方案开电话会,甚至还有自习室(我没开玩笑)。
至于阿那亚(aranya)这个名字,是开发商起的,为了提高逼格~这个词本来是梵语,意思是 “寂静修行的场所”。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域外风情的,但是其实换个词大家就熟悉了,就是 “兰若” 或者 “兰惹”,熟悉唐朝历史和唐诗的朋友们是不是一下就熟悉了?
没错,“兰若” 在唐代,就是私人建造的寺院的意思,一般建在比较偏远安静的地方,是供清修的。诗佛王维就写过一首《投道一师兰若宿》: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这个诗的意境大家也能看出来,非常悠远寂静,符合王维的审美趣味。
还有一种寺庙是离城市或者主干道比较近的,可以招待人住宿的,梵文是 Caturdeśa,catur 是 “四” 的意思,deśa 是 “场所、地方、国土 “的意思,所以直译就是 “四方所”,可以理解为 “接待四方僧人的场所”。到了中国后,Ca 被音译为 “招”,de 被音译为 “提”,合起来就是 “招提”。比如奈良那个很有名的 “唐招提寺”,其实就是 “大唐佛教招待处” 的意思。
这个 catur 其实影响了很多语言,比如西班牙语的 “四” 就是 Cuatro,英文则是对应着 quarter,也就是四分之一。deśa 指 “地方” 这个用法也能在印度周围的语言中看到,比如孟加拉的英文名 Bangladesh 中的 desh 就是 deśa 变化而来。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佛教场所,梵语叫做 samghārāma ,samgha 指的是 “僧伽”,也就是僧团、大众、和合僧的意思,ārāma 意为 “园林”,所以这种地方就是僧团集体居住的园林,可以称之为 “僧园”,不过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用音译,听起来比较高级,这就是周杰伦歌中出现过的 “伽蓝”。和名字中的 “园林” 对应,伽蓝一般是园林式的,一所伽蓝内,一般有 “七堂”,也就是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所以规模一般不会太小。后来 “伽蓝” 也慢慢成为寺院的一种别称,不是 “伽蓝” 的寺院,也可以被称为 “伽蓝”。
到了唐代,也有人管伽蓝叫做 “净居”,算是汉化吧。《旧唐书・高祖纪》就有记载:“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有些地方,佛寺也叫 “精舍”,我印象中美国就有不少此类寺庙,导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不知道啥意思,以为是什么会所...“精舍” 梵语是 Vihara,本来专指僧人的讲道场所。中国用精舍这个词翻译,是因为中国古代儒家讲学的地方就叫精舍,所以可以看成佛学院吧。后来也有僧人在此居住,所以就慢慢成为佛寺的代称了。玄奘取西天取经的那个那烂陀寺,其实就是那烂陀精舍。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著名的,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寺庙的别称。比如京都艺妓那个 “祇园”,其实也是佛寺的别称。这是因为佛教记载,一位叫做给孤独的长者在王舍城听闻释迦牟尼佛法后,十分信服,邀请佛陀来讲经说法。为了给佛陀说法提供一个环境幽雅的场地,他特意买下了太子祇陀的园林,建立 “祇树给孤独园”,算是给园林冠名了吧~因为这个名字太长,所以后世也会用 “祇园” 来指代寺院。比如白居易有一首《题东武丘寺六韵》中就写道: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除了 “祇园”,“绀园” 也经常用于指代寺庙。绀指深蓝发紫的颜色,因为传说中,佛之毛发如绀琉璃之色,佛国土之色相为绀青色,故僧寺亦称为绀园,也有称绀坊、绀殿、绀宇的。李白在《宴兴德寺南阁》就曾经写过: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最意想不到的寺庙的别称,是 “金田” 或者 “金地”,这个别称来自上面给孤独长者买下祇园的故事,因为他用黄金买下了太子祇陀的园林,请佛陀来讲经说法,所以寺庙也被称为 “金田”、“金地”。这个用法虽然不多见,但是历史上最牛逼的女人之一武则天写过一首《从驾幸少林寺》: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听完这些,是不是觉得在阿那亚逛吃逛吃的大妈,零舍一入也算是修行了几天?功德+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