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严重怀疑,国家迟迟不对台湾动手,选择围而不打,是为了给解放军一个练兵的

韫晓生 2025-10-03 17:49:15

[中国赞]严重怀疑,国家迟迟不对台湾动手,选择围而不打,是为了给解放军一个练兵的理由,毕竟想要解决台湾问题并不难,要是一下解决了,下一个练兵目标又会是谁呢?   (信源:搜狐网——解放军对台湾全面封锁,却围而不攻?只因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 )   解放军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演习已然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脉搏,其空前的规模与火力覆盖范围,不仅让岛内“台独”势力陷入恐慌,也令华盛顿感到措手不及。   然而,这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迟迟未落,引发了外界的普遍困惑:为何选择“围而不打”?要理解这一高度复杂的战略,必须回溯到“金门”这一历史符号——它既记录了一场惨烈的军事溃败,也上演过一出巧妙的政治大戏。   “金门”在中国大陆的集体记忆中,刻下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烙印。1949年,近万名解放军士兵因渡海工具简陋、情报严重失实和后勤指挥混乱,在金门海滩上全军覆没。这场血的教训,将渡海作战的极端难度与准备不周的致命后果,深深刻入了军队的基因。   然而,仅仅数年后,历史在同一地点上演了吊诡的反转。面对美国的第七舰队,毛泽东下令对金门进行炮击,却附带了一条奇特的指令:“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场看似矛盾的军事行动,精准地试探出美国的底线,最终迫使其军舰后撤。   金门从一个军事失败的象征,一变而为政治博弈成功的典范。这两种迥异的“金门经验”——对战术失败的恐惧和对战略巧计的自信——共同塑造了今天北京在台海问题上威慑与克制并存的复杂心态。   如果说1949年的失败源于硬件与软件的全面落后,那么今天的“联合利剑”系列演习,其核心目标就是系统性地“免疫”所有可能导致重蹈覆辙的风险。当年的解放军望洋兴叹,缺乏的不仅是军舰和飞机,更是支撑跨海作战的整套体系。   如今,演习所检验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抢滩登陆。它是一场海陆空天电全域参与的系统战争预演。   从航母编队、隐形战机到天基侦察和网络攻击,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指挥、后勤等所有环节的绝对优势,以应对台湾复杂的地形、数十万守军,乃至更关键的——美国及其盟友体系的潜在干预。   这道横亘眼前的“海峡”已非纯粹的地理障碍,而是一个融合了技术、情报与国际政治的巨大考验。因此,“围而不打”的潜台词是,在所有导致“金门式失败”的变量被彻底掌控之前,耐心是战略的一部分。   当前策略的精髓,是对50年代金门炮击“攻心为上”战术的现代化升级。当年的炮声意在传递政治信号,今天的军机绕台与导弹飞越,同样是“武装宣传”,旨在三个维度上瓦解对手的意志。   其一,针对台湾内部,通过制造持久的紧张感,动摇民众对“台独”路线的幻想及对美国保护承诺的信心。   其二,针对美国,不断抬高其军事介入的风险与成本,迫使其决策层在是否协防台湾的问题上陷入更深的分歧。   其三,针对国际社会,展示统一的决心与实力,同时又以不开第一枪的姿态占据道义空间,削弱外部干预的合法性。这种软硬兼施的心理战,正试图在不开一枪的情况下,达成战争想要达到的部分政治目的。   最后,一个常被忽视的决定性因素是,台湾海峡本身已从地理天险,演变为全球经济的“黄金水道”。据统计,全球近半的集装箱货运穿行于此。任何在此地的军事冲突,都将立刻切断全球供应链,引发一场经济海啸。   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化、高度依赖外贸的中国而言,战争的经济反噬将是毁灭性的,可能直接中断其复兴进程。因此,“围而不打”与其说是一种军事上的犹豫,不如说是一种清醒的经济计算。   通过演习,北京既能达到威慑对手、锤炼部队的战略目的,又避免了引爆经济“核弹”的灾难性后果。这并非软弱,而是在一个的世界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更高明智慧。这盘大棋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各方能否读懂这来自历史深处的复杂信号。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