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生意还全国乱窜,遭大众抵制的“新疆切糕”,背后有什么猫腻? 在中国的小吃江湖里,恐怕再没有谁能像新疆切糕一样,搅起过那么大的风浪,它身上贴满了矛盾的标签,既是传说中的“糕富帅”,又是让人口水和冷汗一起流的“街头刺客”。 这块糕点引发的讨论,早就不是好不好吃那么简单了,它照出了商业、文化和偏见的种种纠缠。 “天价切糕”这门生意,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核心武器是信息不对称,小贩们穿着标志性的民族服饰,说着一口外地人听不太懂的普通话,这身行头本身就营造出一种“地道正宗”的异域风情,专门勾你的好奇心。 一旦你动了念头,陷阱就开始了,计价单位含糊不清,老板手起刀落,先切一大块下来再说,等你反应过来,几百块的天价已经报出。 这时候“切了就必须买”的规矩登场,旁边不知从哪又冒出几个同乡,那种氛围下,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花钱消灾,息事宁人。 这种流动作战的模式,没有店面,没有售后,让他们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风险极低。 直到2012年,湖南岳阳平江县的一场冲突,才把这个模式的极端后果彻底炸了出来。 一位村民因价格纠纷推翻了整车切糕,最后调解结果是赔偿约16万元,这个数字,让全国人民都惊呆了。 风波之下,街头切糕的身份变得无比尴尬,它到底是个啥?要说正宗的,它确实用料扎实,核桃仁、巴旦木、葡萄干、大枣堆在一起,用葡萄汁熬的糖浆压实,成本肯定不低。 要是真从新疆千里迢迢运过来,卖一斤三百块以上,似乎也能找到物流成本的理由。 但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很多新疆本地人都说,这种花花绿绿的切糕在他们老家其实很少见,更别提买了。 它更像是被少数“败类”商贩在内地改造出的一个怪胎,真实产地和配料,只有摊主自己心里清楚,于是一个“新疆人不认,外地人害怕”的“四不像”就这么诞生了。 看看隔壁的东北大黄米糕就明白了,那糕点外形和切糕有点像,起初也因为“切糕恐惧”把游客吓得不轻,但人家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很快就靠性价比赢回了口碑。这 说明大家怕的不是糕,而是藏在糕后面的欺骗行为。 岳阳16万的事件,经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迅速从一个地方冲突升级为全国性的社会话题。 “切糕党”这个标签被焊死,而“一刀一套房”、“密度堪比钻石”的段子在网上满天飞,切糕成了一个全民玩梗的符号。 这种狂欢式的传播,一方面让无数有过被坑经历的人找到了情绪出口,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把少数不良商家的行为,放大并嫁祸到了整个新疆地区身上,给那片土地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形象损害。 今天我们回头看,善良的确需要带点“铠甲”,来防范那些利用信任的骗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被蛇咬了一口,就觉得天下所有长条状的东西都有毒。 因为少数人的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一种美食,甚至一个地区,这种做法太武断了,别忘了,新疆还有甜美的哈密瓜和葡萄,还有纯净的湖泊与壮丽的风景,值得我们再给一次机会去重新认识。
这才是羊肉泡馍走不出陕西的原因1.味道寡淡2.价格昂贵国庆来到了西安,到了
【127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