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成了高德扫街榜的第一次大考,在集中出游的热潮下,一款国民级App的消

简夕科技 2025-10-04 08:27:12

国庆黄金周,成了高德扫街榜的第一次大考,在集中出游的热潮下,一款国民级App的消费指南,到底有能多少人买单,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 今天高德交卷的答案出来了:差不多一半的高德月活用户,也就是超过4亿人,都在用高德扫街榜了⋯⋯ 考虑到高德扫街榜上线都还只有23天,所以它的月活用户必然还要高于4亿这个数字,而这个增速,也让高德扫街榜成为互联网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严格来说,高德地图不是躺赢的,它做了很多「应试」准备,比如车道级安全预警、基于剩余电量的长途规划、钓鱼佬常去的点位分布、甚至是与驾驶无关的Citywalk路线推荐等等,都对节假日出行帮助莫大。 有点量变引起质变的味道,海量的细小能力叠到一起,就让一款地图App有了生活入口的价值。 几年前,Google地图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隐忧,那就是Z世代的年轻人都不把Google当成搜索的动词来使用了,超过40%的用户在找地方吃午餐时、会用Instagram或者TikTok,这让Google内部相当焦虑。 Google地图的调整手段,是把视觉化当成产品改进方向,既然年轻用户对影像的消费舒适度高于图文,那么就让Google地图也能呈现3D化的街巷楼宇,并提供沉浸浏览的选项,由此对抗短视频的吸引力。 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能看出,这种形式上的趋附,更像是治标不治本的救急,最近几年的大模型兴起更是彻底转变了Google的注意力,以致于地图产品被长期搁置在了一个「凑合用吧」的尴尬位置上。 相比之下,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只要开始「不摆烂」,能整出来的新意就多了去了,同样是在面对内容产品的挤压,高德扫街榜的解决方案就很直接了:把附近的烟火气带回来。 附近的消失,是项飙最出圈的理论,指出互联网消弭了人类对于附近的感知,哪怕在一家店点了几十次外卖,出门时却未必能找到这家店在哪,日本地理学者若林芳树也讲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地图App的普及会让我们「忘记」不重要的城市空间,以致于信息的储存和大脑脱节。 这种「越方便,越麻木」的问题,可能才是地图产品的危机所在,而高德扫街榜是在保持效率的同时,把遍布全国的附近好店具化成了一份份的榜单,让用户重新认识自己的居住地和目的地。 广西北海的那家海鲜馆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在登顶扫街美食榜Top 100之后,国庆期间的排号已经5倍于桌台量了,连北海本地人都在评论区说,原来身边还有这么一家神店,自己都是第一次来吃⋯⋯ 用户发现烟火小店的需求,和商家认真经营的被发现需求,之所以长期以来都处于不对称的状态,是因为介入其中的干扰因素实在太多,因为有利可图,甚至是景区吃定没有回头客的商业模式,最后一定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用户觉得处处是坑,商家抱怨劣币驱良币。 从「去哪里,用高德」到「吃什么,上高德」,不是赚钱不重要,是让赚钱发生在该赚钱的地方很重要,还是那份全国餐厅榜Top 100,人均83块钱的消费额,这是真的给不起流量费的档位,也配得上普惠大众的美食标准。 给线下带去真实的增量客流,再用更好的体验塑造产品,为一款地图App实现以往不曾敢想的打开率和使用时长,这几乎是高德扫街榜的明牌了,附近有多丰富,它能负载的生活入口就有多少样式,而随着用户坐标的移动,所谓的附近本身,又是没有上限的。 那么问题来了,评论区可以说说,你是这4亿用户的其中之一吗?打开干嘛了?

0 阅读:1
简夕科技

简夕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