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年,成都王司马颖被处死。临死前,司马颖要求洗一次热水澡,就算死也要有尊严,这点就比许多司马家王爷强百倍。 说到司马颖这个人,简单点说,他既不是个昏君,也不是个枭雄。他不是那种一出场就令人侧目的角色,而是那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浮出水面的中间人物。 可偏偏就是这种人物,最能反映一个王朝即将崩塌时的真实状况。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封号成都王。 按理说,出身这么高贵,早该好好享福了。可问题是,他活在那个叫“八王之乱”的时代,这个乱局堪称西晋王朝的自我毁灭实验,八个宗室王爷轮番上场,谁也没讨到好果子吃。 司马颖在这场混战里,其实是起势最猛的一个。他掌握了北方重镇邺城,手中有兵,有地盘,还一度联合其他王爷打击权臣。 他做事不算狠,但也不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有政治手腕。他曾经几次调动局势,看起来像是能一统朝局的那个人。可惜,形势比人强。 他虽然有一套自己的行事逻辑,但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失控的政治体系。你再聪明,面对一群根本不讲规则的对手,也很难全身而退。 司马颖的失败,根本不在于他不够努力,而是他太相信“讲理”了。问题是,讲理这件事,在八王之乱中根本不管用。 他真正的转折点,是在与河间王司马颙的对抗中。起初他是主动出击的一方,结果却中了对方的计谋,兵败如山倒。 更糟的是,他的部下开始离心离德,连最信任的将领都开始动摇。他被迫逃离邺城,一路南下,最后落入了王弥和石勒的手中。 这两位,说句实话,是那时候新兴的军事势力代表,尤其是石勒,后来可是建立了后赵政权的人物。司马颖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过气的贵族,留不住,也用不着。于是,就有了那场结局:306年,司马颖在被押送途中被杀。 现在我们回头看他临死前的那个要求,洗个热水澡,确实有点意味深长。他并没有哀求、也没有挣扎,而是想在最后一刻保留尊严。别小看这种选择,在那个时候,连尊严都是奢侈品。 西晋的这一波宗室内斗,不仅把整个国家架空了,更把“王爷”这个身份搞得一文不值。司马颖出身再高贵,到了最后也不过是个任人宰割的失败者。 他知道自己要死,但不愿意死得太难看,甚至在死之前还有余力思考“体面”这回事,这说明他始终没有失去基本的自我控制。 其实从他整个政治生涯来看,他并不是个贪图权力的人。相反,他有点像是那个时代的“理性派”。他不急于称帝,也没有大肆屠戮对手,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卷入权力斗争。可惜,他信错了人,也高估了同族之间的情义。 他曾一度依赖赵王司马伦,结果被利用得干干净净;后来又试图与东海王司马越合作,结果被反咬一口。这种种经历,说明他并不是没能力,而是太讲规矩。在一个规矩已经被打破的时代里,讲规矩的人注定要吃亏。 八王之乱之所以会走到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室之间的权力结构设计出了严重问题。 晋武帝设立藩王制度,本意是为了让皇族“互为掎角”,避免外戚专权,但结果却是皇族内部权力过于集中,每个人都想着自保,反而没人去考虑整个国家的稳定。 司马颖就是这个体制下的牺牲者,他既是王权的代表,又是制度崩坏的见证人。他不是主动破坏规则的人,却被规则的破裂拖入深渊。 历史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司马颖不是最失败的王爷,但他是最有意识的失败者。他知道自己输了,也知道为什么会输。他没法逆转大局,但至少在退出的时候,还能保留一点尊严。
300年,晋军冲入金谷园,把正在喝酒的石崇抓起来。石崇笑了笑:“也就是去外地当官
【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