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

小茹吖 2025-10-04 10:47:51

中国用了 20 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 咱得先说说苏联刚解体那阵子的事儿。 1991 年乌克兰独立后,手里攥着苏联近 30% 的军工遗产,有能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有产大推力发动机的马达西奇公司,还有设计导弹的 “南方设计局”。 但那会儿乌克兰经济拉胯,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这些宝贝技术眼看就要烂在手里。 咱们国家当时正处在军工升级的关键期,航空发动机、舰载机、大型运输机这些领域都卡着脖子。 两边一拍即合,从 1990 年代末开始,一场持续 20 多年的技术交流就这么拉开了。 现在回头看,这波合作真就是中国军工的 “助推器”,但最后没啃下来的那块 “硬骨头”,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拿大家最熟悉的辽宁舰举例吧。2002 年,瓦良格号拖着锈迹斑斑的船体抵达大连港,那会儿它就是个空壳子,动力系统拆了,电子设备也没了。 乌克兰那边也没藏着掖着,不仅派了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过来指导,还把瓦良格号的原始设计图纸给了咱 —— 足足有 20 多万张,光整理这些图纸就用了 1 年多。 后来辽宁舰 2012 年服役,咱没停步,又基于这些技术搞出了山东舰。 更关键的是舰载机,当时乌克兰手里有苏 - 33 的原型机 T-10K,咱把它引进来后,结合国内的航电技术,硬是研发出了歼 - 15。 现在歼 - 15 能在航母上满油满弹起飞,雷达能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比原版苏 - 33 强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就是 “吃透” 技术后再升级的底气。 不过要说最让人揪心的遗憾,还是没能拿下马达西奇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技术。 马达西奇可是有 “动力沙皇” 的名号,它家的 D-18T 发动机,单台推力能到 23 吨,安 - 225 运输机就是靠 6 台 D-18T 才能驮着 640 吨的重量起飞。 2016 年,咱们国内的企业想收购马达西奇的部分股权,还计划在国内建生产线,把 D-18T 的技术引进来。 当时双方都谈得差不多了,乌克兰政府也点头了,连生产线的选址都定在了陕西。 可谁能想到,半道上杀出个美国来。2021 年,美国给乌克兰施压,说这事儿 “威胁国家安全”,硬是逼着乌克兰政府撕了协议,还把马达西奇收归国有。 最后咱们不仅没拿到技术,前期投的几十亿资金也打了水漂。 更可惜的是,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马达西奇的工厂被炸毁,D-18T 的生产线几乎全毁,连留存的图纸都有一部分遗失了。 现在咱们的运 - 20 用的是涡扇 - 20 发动机,推力大概 14 吨,虽然比之前的 D-30 发动机强不少,但跟 D-18T 比,在大推力领域还是有差距。 要是当初能把 D-18T 的技术吃透,咱们搞大型运输机、甚至未来的战略轰炸机,都能少走 5 年以上的弯路。 这遗憾搁谁心里都不是滋味,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这次没成,才倒逼咱们在大推力发动机领域更拼命。 说到底,乌克兰的技术帮咱们跨过了 “从无到有” 的坎,但 “从有到强” 还是得靠自己。 这遗憾是个提醒,大国军工从来没有 “捷径”,别人给的技术再好,也不如自己手里的硬。

0 阅读:0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