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这位老人是国军上将傅作义的女儿,她是傅作义起义的背后推手,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然而傅作义为何不愿搭理她呢? 1948年,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后,时任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就陷入了焦虑,毕竟面对解放军的重兵包围,统领60万兵力的傅作义根本没有优势。 蒋介石一度以重金诱惑傅作义放弃华北,转移到东南,但是傅作义认为突围不过是徒劳挣扎,因此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 就在这时,傅冬菊却冲破险阻,回到了傅作义身边。 傅冬菊是傅作义的长女,她出生的时候,傅作义还在阎锡山麾下当营长,后来傅作义不断获得晋升,成为国军高级将领,但因清廉正直,并未积下丰厚的财富,因此傅冬菊这个国军高干子女从小就没享受过奢靡的生活。 抗战期间,傅作义在前线杀敌,傅冬菊带着弟弟妹妹随母亲辗转到了重庆,虽然经济窘困,但为了让傅作义安心杀敌,因此一家人宁可寄居破庙,也不曾向傅作义伸手要钱。 好在傅冬菊才华出众,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就开始给报社撰稿,靠稿费帮衬家里,同时她还带着弟妹砍柴挖菜,做些缝补衣服的活计。 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傅冬艾的性格,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希望,于是她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并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号角社”,“将军之女”的身份让她在社团里备受瞩目,就连周恩来也专门接见过她。 傅冬菊考上国立西南联大英文系专业后,和共产党员的接触更为频繁,她的激进行为很快就让傅作义有所警觉,为了保护女儿,傅作义请北大校长胡适帮她办美国护照,并劝说她去留学,然而却遭到了她的回绝。 1947年,在《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傅冬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在北平被围后,傅冬菊的任务就是说服父亲起义。 傅冬菊向傅作义宣传我党对起义将领的友好政策,同时也将他的表现传达给我党,比如傅作义拿头撞墙,自扇耳光等,我党认为这说明傅作义并非死硬分子,可以争取,于是增派了刘厚珊(傅作义的老师)等人进一步说服起义。 最终,傅作义抛开顾虑,通过傅冬菊和我党取得了联系,并经过三次和谈确立了起义条件。 1949年1月,傅作义率部起义并接受解放军对部下的改编,而有着千年历史的北平古都和群众也因为傅作义的起义,得以避免了一场无情的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被任命为水利部长等重要职务,还受毛主席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 傅冬菊则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后,又随四野前往云南,并创办了《云南日报》,一直从事宣传工作。 按说和昔日的国军将领相比,傅作义的起义在政治上的回报很高,如果他负隅顽抗,那么他就会和陈长捷等人以战犯的身份在功德林里团聚,所以傅作义无论如何都应该感谢女儿对他的说服,那么原本疼爱女儿的傅作义,为何在起义后却不愿搭理女儿呢? 其实说傅作义父女不和的出处是《徐永昌日记》。 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后,为了让解放加快进程,主动前往馁远策反董其武部起义。 由于南京政府和馁远守军并不知道傅作义已经起义,蒋介石听说傅作义到了馁远,便立刻派徐永昌前去拉拢。 徐永昌和傅作义都是晋军将领,二人关系深厚,所以傅作义对他十分客气,闲聊时提到了女儿傅冬菊,免不了有些得意,于是称中共对女儿多有赞誉,只有他这个做父亲的觉得女儿不长进,并表示他这个当父亲的也只能尽义务,至于女儿以后也只能各行其事了。 不过是几句闲聊,但徐永昌却在回南京后,将傅作义的话上报给了蒋介石,称他和女儿关系不好,不愿意搭理女儿。 1974年,傅作义去世时,傅冬菊送了父亲最后一程,葬礼上一身缟素的她面色悲痛,那份对父亲的不舍之情,让人望之泪目。#限时发文分成翻倍#
照片上这位老人是国军上将傅作义的女儿,她是傅作义起义的背后推手,也是北平和平解放
贫困大赛形象
2025-10-04 16:01:40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