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张爱萍落难,妻子李又兰找到粟裕,希望他能帮忙说情。谁知,粟裕摆了摆手,说道:“我这身体实在不行,你去找宋老鬼试试。” 主要信源:(人民资讯——天府周末·博物志|文博场馆里学党史|张爱萍:大巴山中走出的“神剑将军”) 1975年深秋的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特殊病房区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 粟裕将军躺在病床上,连日的高烧让他的脸颊深陷,但那双眼睛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锐利。 窗外,法桐树的叶子正片片飘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医疗设备规律的滴答声更添几分凝重。 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李又兰撑着黑色雨伞,步履匆匆地穿过医院的长廊。 她的藏青色外套已被雨水打湿,发梢上还挂着细密的水珠。 推开病房门时,她刻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病榻上的老将军。 走廊尽头传来隐约的脚步声,让这个秋日午后更显寂静。 "粟司令......" 李又兰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 她简单说明了来意: 丈夫张爱萍因坚持国防科研工作而陷入困境,如今连基本的医疗都难以保障。 说话时,她的手指不自觉地绞着手帕,眼神中满是忧虑。 粟裕费力地撑起身子,护士连忙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他沉默良久,目光望向窗外朦胧的雨幕,最终用沙哑的嗓音说道: "去找宋时轮......他最有办法。" 说完这句话,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李又兰注意到他手中的帕子染上了点点殷红。 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心电监护仪的规律声响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与此同时,在军事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宋时轮正在批阅文件。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听筒里传来李又兰焦急的声音。 宋时轮听完叙述,眉头渐渐锁紧,他放下钢笔,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院子里凋零的银杏树陷入了沉思。 "这个张胡子,还是这么倔。" 宋时轮轻声自语,眼前浮现出张爱萍那张棱角分明的脸。 他立即让秘书备车,同时打电话联系了几位老战友。 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是他与粟裕多年战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办公室里的挂钟指向下午三点,窗外传来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 1947年夏天,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里曾发生过激烈争执。 时任10纵司令的宋时轮坚持要北渡黄河,而粟裕则从全局考虑表示反对。 最后虽然按宋时轮的意见行动,但粟裕始终没有追究他擅自行动的责任。 这件事让宋时轮一直心存感激。 记忆中的战火硝烟与眼前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帮助老战友的决心。 更让宋时轮难忘的是1948年的济南战役。 他在作战会议上因战术分歧愤而离场,差点被撤职。 是粟裕力排众议,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结果在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中,宋时轮部创造了阻击战场的典范。 这些往事如同昨日发生般清晰,让他不禁握紧了拳头。 想到这些,宋时轮立即展开行动。 他先让秘书起草了一份措辞巧妙的"情况说明",然后亲自前往张爱萍治疗的医院。 在医院走廊里,他遇见了负责"监护"张爱萍的年轻干部。 宋时轮用威严的目光扫过对方,年轻人不由自主地立正敬礼。 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紧张的气氛,让这个秋日的午后显得格外漫长。 病房里,张爱萍正靠在床头看书。 见到老战友,他苦笑了一下: "老宋,你怎么来了?我这儿现在可是是非之地。" 宋时轮没有多言,只是把材料递过去,意味深长地说: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洒进来,在两人的肩头投下斑驳的光影。 与此同时,叶剑英元帅正在西山住所接待聂荣臻元帅。 两位老帅在听完宋时轮的汇报后,当即作出指示。 叶剑英用红铅笔在报告上批注: "要保证张爱萍同志的治疗条件。" 聂荣臻更明确表示: "国防科研工作不能受影响。" 书房里弥漫着茶香,墙上的军事地图无声地见证着这个重要的时刻。 在多位老帅的关怀下,张爱萍的处境很快得到改善。 特别护理小组进驻医院,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更重要的是,"尖兵一号"卫星的研发工作得以继续推进。 医院的走廊里开始出现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仪器设备也被陆续运抵。 这段往事不仅见证了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艰难历程,更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特殊年代里,他们用智慧和勇气相互扶持,共同守护着国家的国防事业。 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战友情谊,至今仍令人动容。 岁月流转,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