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豆卖不出去,特朗普炮轰中国称要谈判,中方回复斩钉截铁,美国再次把锅甩给了中国,特朗普大放厥词,大豆的贸易格局再迎来突变,最惨的还是美国豆农成为了美国贸易战下的亡魂,美国的豆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因为中国没有购买美国大豆,他们的大豆只能烂在仓库里,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关税。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大豆采取反制措施,这个决定可不简单——中国原本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从美国进口超过3000万吨大豆,一时间,这条贸易通道几乎被切断。 有趣的是,大豆之所以成为贸易战的"武器",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离不开美国大豆,但这个算盘似乎打错了。 数据显示,贸易战开打第一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暴跌87%,与此同时,巴西对华大豆出口猛增30%,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也迅速抢占市场空白,中国还做了件很聪明的事,调整饲料配方,减少豆粕用量,同时扩大国内种植,这一系列操作,让美国的算盘落了空。 更让豆农头疼的是,由于市场预期悲观,大豆期货价格持续走低,直接影响到来年的种植计划,据说,今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可能降至五年来最低。 "我们理解政府想解决贸易问题,但为什么要牺牲我们的生计?"一位豆农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这些农业州,恰好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美国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提高大豆油在生物柴油中的比例、给农民发补贴、开拓新市场...但问题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能吃下数千万吨大豆的买家了。 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专家指出,中国正在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简单说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巴西趁着这个机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出口能力,俄罗斯也在远东地区扩大种植,瞄准亚洲市场,这些变化,很可能将永久改变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版图。 这场大豆之争,表面是贸易摩擦,背后却藏着全球化的深层逻辑。 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个国家想用贸易当"武器",都要三思而后行,供应链比我们想象的要灵活得多——中国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替代方案,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今天的世界里,"唯一供应商"这个概念正在过时。 农业产品很特殊,种下去要等好几个月,收成了又存不久,价格还波动大,一旦失去市场,想再找回来可就难了,美国豆农的处境,恰恰说明了农业在全球化中的脆弱性。 最重要的是,这场争端让我们看到,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洗牌,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农业国快速崛起,传统贸易路线在重构,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很可能会长期持续。 说到底,大豆虽小,却能折射出大道理,在彼此相连的世界里,保护主义从来不是最佳答案,就像这些金色豆粒教会我们的,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对于美国大豆,特朗普又想到了中国,希望能够拉他一把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不到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