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施一公这话确实戳中了要害,毕竟他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做了十几年研究,后来又当清华生命学院院长、创办西湖大学,中美两边的教育和科研他都摸得透透的,说的全是实在话。 先说教育,咱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框在“标准答案”里长大,就拿课堂来说,老师讲啥学生记啥,提问多了可能还被说“瞎捣乱”,作业全是统一格式,考试差一分都不行。 施一公就说过,咱们的教育是“高均值、低方差”,意思是孩子基础都扎实,可拔尖的、能胡思乱想的太少了。 反观美国,人家根本不把学历当回事,搞出ChatGPT、Sora那些厉害AI的OpenAI公司,团队里有刚毕业的00后,还有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小伙子,就因为他代码写得好,照样当核心研究员,这要是在咱们这儿,没个名牌大学文凭,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吧? 再说科研氛围,美国那边真敢让年轻人“折腾”,施一公举过加州理工的例子,那学校不大,却出了好多诺奖得主,就是因为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哪怕坐十年冷板凳也没人催成果。 咱们这边呢?不管是大学还是研究所,都太看重短期成绩了,论文要发得快,项目要见效益,谁敢花几年时间研究个没把握的课题? 万一失败了,项目资金没了,职称也评不上,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就像美国搞科研,失败了不算丢人事,风险投资愿意赌十次,只要一次成功就赚回来了;咱们这边却怕失败,求稳成了常态,可创新哪有不冒险的? 最关键的是美国能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吸过去,有数据说,全球顶级的AI研究员里,57%都在美国工作,中国才占12%。 为啥人家能留住人?不是光给工资高,而是有成熟的体系,而且美国的学术会议全是顶尖的,像计算机领域的CVPR、ICCV,都是美国办的,全世界的聪明人聚在那儿交流,想法自然就多了。 咱们的人才也很优秀,可要是从小就被限制了思维,就算到了好平台,也得花时间打破固有观念。 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就是想改这毛病,他说高考590多分但有特长的学生,说不定比700分的更有出息,因为后者敢突破边界。 这话太对了,科学上的突破从来不是死记硬背出来的。就像他自己研究RNA剪接体结构,花了好几年才出成果,要是急着要业绩,早放弃了。 可现在咱们的教育还是没跳出应试的圈子,孩子放学就写作业,周末补奥数,哪有时间琢磨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连提问的勇气都没了,更别说创新了。 有人说咱们现在科技也挺强,高铁、5G不都领先吗?可这些大多是应用层面的进步,基础研究还差得远,就像建房子,咱们装修得很漂亮,但地基的钢筋水泥可能还是靠别人的技术。 美国的强大就在于地基打得牢,他们的教育培养出敢挖地基、敢试新材料的人,所以能一直引领方向。 施一公说美国科学还能领跑几十年,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人家的创新生态已经成熟了,人才、资金、文化全配套,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 不是说咱们的教育一无是处,基础扎实是咱们的优势,但不能把孩子困在“标准答案”里,看看美国的孩子,课堂上敢跟老师争论,做实验敢试离谱的方法,就算失败了老师还夸他们敢想。 咱们也该学学,多鼓励孩子问“为什么不”,少逼他们记“必须是”施一公说得好,要守护“离经叛道”的思考,因为真正的科学突破,全藏在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里。 说到底,施一公的话是给咱们敲警钟,美国科学的强大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养出来的;咱们的创新不是不行,是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了。 要是能早点改改教育里的老毛病,给孩子多些自由探索的空间,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咱们也能出一批引领世界的科学家。毕竟咱们的孩子不笨,缺的只是敢想敢试的机会。
大学老师才是真正的顶流……
【1评论】【12点赞】
用户10xxx19
屁的培养能力。 美国的关键是拿了外国人才。 不过现在都是阿三在做,所以,我觉得挺好[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