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留学生说“他家条件困难”让同学把生活费分他一半 同学当时攥着刚从食堂买的煎饼,芝麻掉了一地——自己每个月一千二的生活费,是妈妈在服装厂缝拉链攒的,爸爸骑三轮车送快递,下雨天才舍得买个肉包子 那同学愣了半天,最后把微信里仅有的三百块转了过去,可对方接过钱就去买了杯奶茶,还问“你怎么不多转点”。后来公司团建去游泳,更离谱的是三个印度同事没带泳裤,直接拽住路过的同事说“帮我们买一下”。泳裤才三十块一条,楼下便利店出门左转就是,可他们站在泳池边,理直气壮等着别人掏钱 其实这不是脸皮厚,是文化里的“边界感”不一样。根据《中印文化差异分析》里的民调,73%的印度受访者认为“向朋友求助是关系好的表现”,而中国受访者里只有38%这么想。印度教里有个词叫“dana”,意思是布施,他们觉得接受别人的帮助,是给对方积累“功德”的机会。还有印度的“jugaad”文化,讲究“灵活解决问题”,直接提需求就是最省事的方式。可咱中国人从小被教“自己的事自己扛”,爸妈常说“别给别人添麻烦”,所以碰到这种直接要东西的情况,第一反应是“他怎么好意思” 为什么印度朋友会觉得直接要生活费、要泳裤很正常? ①印度文化里“社群优先”,个人需求属于社群的一部分,向朋友求助不是“麻烦”,是“融入”; ②宗教里的“布施”传统,他们觉得接受帮助是让对方“行善”,所以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③教育里很少强调“边界感”,更看重“直接沟通”,觉得藏着需求才是“见外” 其实咱们懵的不是“给钱”,是“没心理准备”。比如你攒了一个月的钱想买双鞋,突然有人要分你一半生活费,你肯定慌——不是舍不得,是这钱背后有爸妈的汗水。可印度学生可能没意识到这点,他们眼里的“朋友”是“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就像他们村里邻居会互相借米,不用写欠条,下次再还。但这种差异放到城市里,就变成了“我觉得你应该帮我”和“我觉得你在占我便宜”的矛盾 有网友说“注意跟印度人在一起,就要计较一些。你不计较,他就算计你”——其实不是算计,是他们的“直接”撞碎了我们的“委婉”。就像你请他吃顿火锅,他下次可能直接拿你的零食吃,不是故意占便宜,是觉得“咱们是一伙的” 我觉得没必要骂“脸皮厚”,就是文化的“时差”。咱中国人碰到这种情况,直接说“我也不宽裕”“你自己去买吧”就行,不用憋着委屈。毕竟边界感这东西,得互相磨合——你不说,他永远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 你要是遇到这种突然要你掏钱的事,会直接拒绝吗?
一印度留学生说“他家条件困难”让同学把生活费分他一半 同学当时攥着刚从食堂买
星星不吃瓜
2025-10-05 19:16:18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