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很多国家级的场馆建筑由老外设计的,主要是我们经验不足!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次国家版本馆这么重要的建筑设计完全有中国建筑师设计的! 2008年的鸟巢绝对是当时的焦点,那个像树枝编织的奇特造型让全世界都眼前一亮,这个设计来自瑞士的建筑师团队,中方设计师主要负责把图纸变成现实。 施工的时候,工地上经常能看到中外工程师围着图纸讨论,中方团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光是搞定那个复杂的钢结构就积累了不少经验。 水立方也是类似的情况,外国设计师带来了新颖的膜结构理念,中方团队则在建造过程中摸索出不少特殊工艺。 那时候的中国建筑行业,就像刚入行的学徒,很需要外部的智慧来打开思路。 但学徒总有出师的一天,这十几年里,中国建筑师没闲着,就拿设计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的张锦秋院士来说,她从一开始就坚持在现代建筑里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她就试着把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结合起来,让庄重的展厅带着飞檐斗拱的韵味。 这种探索不是凭空来的,团队经常泡在古籍里研究宋代的营造技法,又在工地上反复试验怎么用现代材料还原传统肌理。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明白,咱们的传统文化里藏着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 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就是这种积累的集中体现,西安分馆所在地形特别复杂,南北高差有七十米,普通设计很容易破坏原有山势。 张锦秋团队没有硬把建筑安在山上,而是顺着地形做了六层台地,让建筑像从土里长出来一样自然。 最妙的是那些挡土墙面,被设计成了文化墙,既解决了滑坡问题,又用浮雕展现了陕西的历史文化。 这种把实用和审美、传统和现代捏合到一起的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变化,这些年国家一直鼓励建筑行业自主创新,高校和设计院合作越来越紧密,年轻建筑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大项目。 就像张锦秋团队里的年轻人,跟着院士做项目时,既要学怎么用三维建模软件优化结构,又要去实地考察古建筑的细节。 有个年轻设计师为了弄清楚传统夯土墙的配比,跑到农村跟老工匠学了半个月,回来后结合现代材料改良出更耐用的配方。 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技术的钻研,成了新一代建筑师的特点。 现在再看国家版本馆,不光西安分馆有特色,其他几个分馆也各有各的精彩。 它们没有追求夸张的造型,而是把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山水格局用到现代建筑里。 从2008年到处找外国大师取经,到现在能独立完成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建筑设计走过的不只是技术积累的路。 更重要的是,咱们的建筑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国家版本馆的青砖黛瓦里,藏着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信。 相信自己的文化,也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千年文脉与国家书房:宋韵江南的文化》
2008年很多国家级的场馆建筑由老外设计的,主要是我们经验不足!经过了这么多年的
观今言史啊
2025-10-06 11:5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