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茂盛楼兰 2025-10-07 11:15:18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道出航天员的不容易。 说白了,杨利伟后来没再登上太空,不只是身体扛不住,更藏着中国航天从“零”到“一”的艰难,还有对英雄的保护和航天事业的长远考量。 我们先聊聊当年杨利伟上太空那事,可不是现在看航天员“出差”那么轻松,那时候中国载人航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连火箭会不会出幺蛾子都没十足把握。 当时火箭刚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麻烦就来了,突然开始剧烈抖动,这种8赫兹的低频共振叠加着6倍体重的负荷,直接作用在杨利伟身上,用他的话说“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生死26秒”。 地面控制中心看着传回来的定格画面,所有人都攥着拳头,直到整流罩打开,杨利伟眨了下眼,大家才敢鼓掌欢呼,这可不是训练能模拟的,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后来承认,当初压根没考虑到这个频率的振动问题。 更吓人的还在归途,飞船冲进稠密大气层时,外面是1600到1800摄氏度的高温,活像个炼钢炉,杨利伟正盯着窗外剥落的防烧蚀层,突然发现右边舷窗爬满了裂纹,跟碎玻璃似的越变越多,他当时心里一沉,立马想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防热层裂缝解体的。 等左边舷窗也开始裂,他反倒松了口气,真要是致命故障,哪能这么对称?后来才知道,裂的是舷窗外面的防烧涂层,不是玻璃本身,只不过以前回收的飞船舷窗都烧得漆黑,谁也没发现这情况。 后来,能活着落地,杨利伟嘴角还被麦克风棱角磕出了血,这已经是天大的幸运,那26秒的共振对身体的损伤藏在暗处,后续航天员训练特意加了相关科目,长二F火箭也针对性改了设计,到神舟七号时这毛病彻底没了。 有人问他为啥不再上天,他没多提身体的事,但明眼人都清楚,让功臣再冒风险没必要,第一批14名航天员里,还有人从没去过太空,机会留给年轻人,才能让航天事业接得上茬,何况杨利伟转岗做管理工作,把亲身经验融进训练和方案里,比再飞一次价值大多了。 说到底,杨利伟的“不再登天”,恰恰是中国航天进步的证明,当年他带着一身未知风险闯太空,带回的不只是“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报告,还有火箭共振、舷窗涂层这些关键数据,后来的航天员能住上三室两厅的空间站,能在太空骑单车锻炼,全是踩在他铺的路往前走。 英雄从不是必须一直冲锋在前,把经验变成后人的护身符,同样是了不起的贡献,现在我们盼着2030年载人登月,可别忘了2003年那个攥着操作盒,在裂了涂层的舷窗下屏息等待抛伞的身影——正是有人先闯过了生死关,后来者才能走得更稳当。

0 阅读:671

评论列表

柯得平

柯得平

5
2025-10-07 12:00

[doge][doge][doge]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