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咱们很多人都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英国真这么讲理,当年就不会拿着大炮逼着大清割地赔款了。而且香港实际上是分3块,香港岛、九龙、新界,其中只有新界是租的,剩下2块是永久割让的,英国完全可以耍无赖 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先看看香港在英国手里意味着什么。这个地方不只是贸易港,更是英国在远东的战略据点。 靠近广州这个全国唯一的大口岸,还带着深水港的优势,方便英国人做买卖,当年签“三份条约”才把这地分得三三两两,根本不是心甘情愿。 所以后面的回归根本不是“时辰一到就还”,而是中国通过主动布局和不断提升实力,才让英国不得不松口。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资源问题,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用水成了全城头等大事,本地的水库远远不够,市民还得限时排队打水。 英国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最后是内地出手,从东江修来了水管,供水就像开了阀门,才让香港这座城市真正喘上气。 这一管水意义可一点都不“小”,它不只是生活上的救难,更是中国握在手里的筹码,到后来内地供水成了香港最大的依赖,有点像大家都在谈判桌上,谁能掌控水源,谁就有最后发话的权力。 八十年代初,中英谈判正式拉开帷幕。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刚刚赢了马岛战争,自信心爆棚,带着一堆专家和文件,觉得能靠租约和老条约继续保持香港岛和九龙。 中国却把态度摆得很明白,那些条款没什么好谈的,主权必须一次性全部拿回来 谈判一开始英国还想摆强硬,后面才发现,除了嘴上的底牌,他们真没几张好用的牌。因为香港的水、吃的、用的都越来越离不开内地。中国说得不多,但主动权已经握在自己手中。 撒切尔夫人还说什么“让香港继续繁荣”,暗示如果中国接管了,香港可能就落寞了,但这些话没有让中国让步。英国甚至提出动用武装力量保港,但中国直接顶了回去,说不怕打仗。 最后英国方面越来越发怵,转而谈判妥协,眼看没什么招了,撒切尔夫人离开的时候还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摔了一跤,这件小事也成了港媒的谈资。 最后两国签下联合声明,1997年确定香港整体回归,一国两制成了香港未来的大方针。 这期间中英双方又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安排资源、法律、经济等所有细节,包括供水和机场建设,确保过渡不会乱套。中国专门制定了香港基本法,给香港高度自治和法律独立,稳住了各方的心气。 香港能顺利回归,关键不只是嘴硬和谈判桌上比拼,最本质的还是中国早早做好的布局和国内实力的提升,东江水源的控制、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这些让英国没有更多选择。 香港这个小岛从最早的渔村成长为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搭着中英历史的车轮,走完了百年风雨。一边是英国的退场,一边是中国的收官,香港回归不能用一句“租期到了”一笔带过。 它背后是经济、实力和人心上的深刻变化,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地理归属,更是历史正义的回归,见证了一个国家再度挺起脊梁。
八路军115师“三巨头”老照片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