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第5支队把几百名日军,包围在一座四合院里面,日军嚣张表示新四军

梦里水乡谣轻 2025-10-07 23:19:55

1940年,新四军第5支队把几百名日军,包围在一座四合院里面,日军嚣张表示新四军攻不进来。罗炳辉下令用火攻,四合院燃起熊熊大火,战士在门口架设机枪,把冲出来的日军全部击毙。 1940年5月,那时候的来安,是个烫手的山芋,谁都想攥手里。它就在津浦铁路边上,是日军的眼中钉。为啥?因为我们新四军的根据地就在这附近,像一把尖刀,随时能给鬼子的运输线来一下。 所以,日伪军是铁了心要拔掉这颗钉子。5月27号,一千多号日伪军,带着山炮、迫击炮,开了三十多辆汽车,气势汹汹地第三次占了来安城。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占了来安,就能以此为据点,向东横扫我们的核心根据地半塔集,顺便把老百姓快要到手的夏粮也抢了。 消息传到罗炳辉耳朵里,这位外号“神枪手”的司令员,眉头都没多皱一下。他心里清楚,跟鬼子拖不起。你让他把工事修完了,再想啃下来,那得拿多少战士的命去填? 就得趁他立足未稳,给他来个狠的。 罗炳辉的命令很简单:打!部队连夜集结,目标直指来安城。方案也直接:第8团、第10团负责攻城,另外派部队在外面设伏,准备“围点打援”。 28号的深夜,万籁俱寂。我们的战士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城边。29号凌晨1点,随着一声令下,第8团的一个营率先从西北角撕开一个口子,冲了进去。接着,其他部队也相继入城。 城里的日伪军还在睡梦中,枪声一响,彻底懵了。他们仓促应战,节节败退。但鬼子毕竟是鬼子,战斗素养还是有的。在最初的慌乱过后,他们迅速收缩,退守到城里几个大地主的四合院里。 这下,战斗打成了僵局。 这可不是咱们现在电视剧里那种普通的院子。那年头的深宅大院,围墙又高又厚,青砖砌的,简直就是个小碉堡。日军在里面架上机枪,死死守住门口和制高点。我军战士几次冲锋,都被密集的火力压了回来,伤亡不小。 更要命的是,我们手里没炮。面对这种乌龟壳,除了拿人命去堆,似乎没别的办法。眼瞅着天就要亮了,一旦天亮,城外的日军援兵赶到,内外夹击,攻城部队就危险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罗炳辉得到了前线的报告。他当机立断,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在当时听起来,有点“野路子”,但却直击要害。 什么命令?火攻! 打不进去,就把你烧出来!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咱们又没有专业的喷火器。但战士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不知道是哪个机灵的战士想出的主意,迅速在全军传开:找炸药包,往里面塞满硫磺,外面用破布、稻草死死捆住,最后浇上煤油。一个简易的、威力巨大的“纵火神器”就诞生了。 一个个“土制燃烧弹”划过夜空,被准确地扔进了那几个固若金汤的四合院。一声声爆炸之后,不是砖石乱飞,而是冲天的火光。煤油、硫磺、稻草,全是易燃物,一旦点着,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院子瞬间就成了一座大火炉。 木质的房梁噼里啪啦地燃烧、断裂,屋顶的瓦片被烧得炸开,四处乱飞。院子里的日军彻底疯了,刚才的嚣张气焰瞬间被求生的本能取代。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冲出去。 但他们不知道,罗炳辉早就料到了这一步。战士们没有再往里冲,而是在每个院子的大门口,都架好了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就像死神的眼睛,冷静地等着猎物上门。 “冲啊!”院子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叫。 大门被猛地撞开,一个个被熏得满脸漆黑、身上还着着火的日军士兵,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往外冲。 迎接他们的,是早已等候多时的机枪子弹。 火舌喷涌,子弹像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网,精准地覆盖了门口的区域。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应声倒地,后面的人想退,但被火海逼着,只能硬着生头皮往前闯。结果,就是倒下,再倒下,尸体在门口堆成了一座小山。 这已经不是战斗了,这是一场精准的“屠宰”。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在绝对的绝望和死亡面前,碎得一塌糊涂。 与此同时,从滁县赶来增援的日军,在百石山被我军的打援部队迎头痛击,损失惨重,压根过不来。 天亮时,来安城里的枪声渐渐平息,只有院落里的大火还在燃烧,发出最后的噼啪声。经此一役,日伪军被歼灭200多人,长期霸占来安,进而“扫荡”根据地的计划,随着这场大火,彻底化为了泡影。 说白了,罗炳辉这一招,打的不仅仅是军事,更是心理。他把日军自以为最坚固的“盾”,变成了烤死他们自己的“炉”。你不是仗着墙厚吗?好,我就让你被这堵墙活活困死。你不是嚣张地以为我们攻不进来吗?好,我就让你自己哭着喊着跑出来送死。 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智慧。我们武器装备不如你,那就在战术上碾压你;我们没有重炮,那就用你意想不到的办法,把你的优势变成劣势。 这场“火烧来安城”的胜利,意义远不止收复一座县城。它极大地鼓舞了皖东军民的抗日斗志,也让日军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他们可以高枕无忧的。只要人民不屈服,遍地都是战场,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也能变成埋葬侵略者的坟场。

0 阅读:66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