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临终前,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

没睡醒的芭比 2025-10-08 15:03:16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临终前,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张皇后垂着眼点头:“陛下放心,臣妾会办妥。” 没人知道,她转身拟名单时,直接添了 “郭氏”—— 朱高炽最宠的郭贵妃。 明初殉葬有规矩:有子嗣的妃嫔不用殉葬。 郭贵妃背景硬,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家里代代忠烈,连朱元璋的宠妃都是郭家人。她还给朱高炽生了三个皇子、一个公主,按规矩绝对该豁免。 张皇后非要杀她,这事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张氏刚被封燕王世子妃。 她是河南永城人,父亲张麒就个指挥使,家世远不如宫里其他嫔妃。当时朱高炽虽是嫡长子,却因胖、不会骑射,一直不被父亲朱棣喜欢。 朱棣总骂朱高炽:“你这身子骨,怎么担祖宗基业?” 朱棣更偏爱二儿子朱高煦,觉得朱高煦打仗猛,像自己。朱高炽的太子位,一直不稳。 没家世可靠,张皇后就靠恭谨做事。 她每天亲自下厨,按朱棣和徐皇后的口味备饭,家宴时还系围裙动手做。一次徐皇后夸她厨艺好,她趁机说:“殿下知道父皇忧心,最近跟着我减膳,说要练得能骑马护驾。” 徐皇后听了,不停点头。张皇后清楚,这些小事能给丈夫争机会。 后来帮朱高炽稳住太子位的,是首辅解缙。 朱棣在太子人选上犹豫时,解缙磕头说:“皇长孙朱瞻基英气逼人,跟陛下一模一样!” 朱棣看着才几岁就沉稳的朱瞻基,心里的秤终于偏了。 朱瞻基能常出现在朱棣面前,全是张皇后安排的。她总以 “请皇祖父指点功课” 为由带孙子入宫,让朱棣慢慢有了 “传儿子其实是传孙子” 的念头。 永乐二年(1404 年),朱高炽正式被立为太子。张皇后知道,这只是赢了第一步。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张氏成了皇后,朱瞻基被立为太子。 朱高炽登基后办了不少实事:赦免建文旧臣的家属,给方孝孺 “诛十族” 的冤案平反,停了郑和远航,也停了交趾采办使团。这些事,都有张皇后帮忙。 史书里说她 “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朱高炽胖得走不动路时,她就捧着奏章读给他听;大臣奏事,她还能精准补细节。 可就算这样,张皇后心里一直悬着事 —— 怕郭贵妃。 郭贵妃入宫后,朱高炽天天宠她,继位就封她为贵妃,待遇只比皇后低一点。一次宫廷宴会上,朱高炽握着郭贵妃的手笑:“你给朕生了这么好的儿子,该享尽荣光。” 这话张皇后听着,扎心。她太懂 “母凭子贵”,郭贵妃有三个皇子,要是想争,朱瞻基的太子位就危险了。 张皇后派心腹宫女盯着郭贵妃,记她的言行,查她和外廷官员的往来。可郭贵妃做事小心,没露一点破绽。张皇后急,却没辙。 直到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积劳成疾,突然病重,临终前提了殉葬的要求。 张皇后知道,机会来了。 明初殉葬名单通常由皇后定,规矩是挑没子嗣、没背景的低阶嫔妃。宫人最初拟的名单里,四个名字都符合条件。 张皇后盯着名单沉默半天,最后添了 “郭氏”。 身边太监吓得脸白,小声提醒:“娘娘,郭贵妃有三个皇子,不合规矩啊!” 张皇后抬眼,语气平静却有威严:“陛下临终前念着郭贵妃情深,特意让她陪着,这是恩宠。” 没人敢再说话,谁都明白,这 “恩宠” 是皇后的手段。 郭贵妃接到殉葬圣旨时,正在为朱高炽祈福。她捧着圣旨瘫在地上,哭着喊:“我有三个皇子!为什么要我殉葬?我要见皇后!” 宫人早接了严令,直接把她 “请” 进准备好的偏殿。 据说郭贵妃最后自缢时,手里还攥着朱高炽赏的玉佩。她的三个皇子没被牵连,但没了母亲庇护,再也威胁不到朱瞻基了。 张皇后这狠劲,换来了政局安稳。 洪熙元年六月,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尊张皇后为皇太后。成了太后的张皇后,显出了不一样的政治智慧。 宣德四年(1429 年),她和朱瞻基拜谒长陵、献陵。百姓跪拜喊万岁,朱瞻基得意,她立刻拉他:“百姓爱戴你,是因为能安稳过活。哪天吃不饱,声音就变了。” 路过农家,老妇献吃食,她尝后递朱瞻基:“记着百姓干活的苦。” 她还严管外戚和宦官。父亲张麒死后,虽追封爵位,却令哥哥张昶、张升 “不得预议国事”; 太监王振想专权,她直接骂:“敢干预政事,绝不饶你!” 有她在,王振一直不敢乱来,帮 “仁宣之治” 扫了障碍。 宣德十年(1435 年),朱瞻基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大臣请她垂帘听政,她拒绝:“不能坏祖宗规矩,交给得力大臣,教皇帝读书。” 她手握实权却不越界,每天督朱祁镇读书,军国大事召 “三杨” 商量,朝政安稳。 正统七年(1442 年),张皇后病逝,谥号 “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病重时她还召杨士奇问国事,杨士奇说要修《建文实录》、放宽方孝孺遗书禁令,话没说完,她就咽气了。 史家评:“明之贤后,自马皇后外,当以张太后为称首。”

0 阅读:449

猜你喜欢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