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2年,上海一对知青未婚生下孩子,老乡抱走前,妈妈亲了亲孩子,哭道:

韫晓生 2025-10-08 16:53:08

[微风]1972年,上海一对知青未婚生下孩子,老乡抱走前,妈妈亲了亲孩子,哭道:“18岁让我见上一面。”18年后,妈妈寻找孩子,老乡却低头擦泪:“孩子外出打工,失去联系已2年了。   (信源:网易——1972年,上海知青未婚生子抱给老乡,女知青:18岁时让我见他一面)   那时李敏香来云南插队刚满一年。   刚从上海来的时候,她还穿着布拉吉,手里攥着《毛主席语录》,以为农村生活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浪漫,没成想第一天握锄头,手心就磨出了血泡,割稻子时还被镰刀划了个口子。   要不是同乡陈怀山帮衬,她真不知道能不能撑下来。   陈怀山比她早两年插队,也是上海人。一开始他也是个 “城里娇少爷”,连挑水都晃悠,现在却能扛着几十斤的稻穗走山路。   看到李敏香手忙脚乱,他总悄悄帮她多割几分田,晚上还从灶房偷揣个烤红薯给她:“慢点来,农活急不得,手上的泡挑破了敷点草药,好得快。”   在那个连饭都要算计着吃的日子里,这点温暖像火种,让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在了一起。   他们会趁收工后去河边洗衣服,聊上海的弄堂和家里的亲人;会在山间采野蘑菇时,偷偷牵一下对方的手,又赶紧松开 —— 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情愫,连大方说话都怕被人说 “作风有问题”。   可意外还是来了,李敏香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她红着脸跟陈怀山说的时候,陈怀山蹲在田埂上,半天没说话,最后只憋出一句:“我会对你负责。”   可 “负责” 两个字,在当时的环境下太沉重了 —— 未婚先孕不仅要被生产队批评,还要被拉去 “检讨”,连家里人都会跟着受牵连。   队里的老乡看出了他们的难处,有个姓王的大娘找过来,犹豫着说:“我家没孩子,要是你们不嫌弃,孩子我来养,保证不亏待他。”   陈怀山和李敏香商量了一夜,眼泪流了一碗又一碗,最终还是同意了 —— 他们没别的办法,只能用这种方式,让孩子避开非议。   孩子出生那天,李敏香咬着毛巾,疼得浑身是汗,可听到孩子的哭声时,还是笑了。 她想多抱一会儿,想记住孩子的样子,可王大娘来抱孩子时,她只能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哭着说出那句 “18 岁见一面”。陈怀山站在门口,背对着他们,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的烟烧到了手指都没察觉。   从那以后,李敏香和陈怀山像变了个人。他们干活更卖力了,只是再也不一起去河边洗衣,再也不偷偷聊天 —— 他们怕别人看出破绽,更怕给王大娘和孩子添麻烦。   有时候路过王大娘家的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孩子的哭声,李敏香都会放慢脚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多停留一秒。   为啥 1970 年代的知青,未婚生子要藏着掖着?   那个年代,社会观念很保守,“集体主义” 氛围浓,个人生活要服从 “集体纪律”。未婚先孕被视为 “违反道德”,不仅个人会被处分,还会影响生产队的 “评优”,甚至被贴上 “坏分子” 的标签。   很多知青遇到这种事,要么偷偷打掉孩子,要么像李敏香他们一样,把孩子送给老乡养,根本不敢公开。   后来政策松动,知青可以返沪了。陈怀山先拿到名额,临走前他跟李敏香说:“等我,我回来接你,咱们一起找孩子。”   可李敏香等来的,却是陈怀山结婚的消息 —— 陈怀山的父母以 “身体不好” 为由,逼着他娶了个上海本地姑娘,还说 “云南的事别再提,不然就断绝关系”。   李敏香返沪后,听说了陈怀山结婚的事,心彻底凉了。她以为陈怀山忘了云南的约定,忘了孩子,从此再也没联系过他。两人在同一个上海,却像隔着两条永不相交的路,各自过着日子。   直到中年,陈怀山离婚了,他第一件事就是找李敏香。他托了无数老知青,跑遍了上海的老弄堂,终于找到了她。   见面时,陈怀山红着眼说:“当年我没办法,我爸妈以死相逼,这些年我没忘你,也没忘孩子,我去云南看过两次,只是没敢告诉你……”

0 阅读:149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