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

史面的楚歌 2025-10-09 07:32:00

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10枚炸弹,正当他要剪第11枚的引线时,炸弹竟突然爆炸!  信源:“拆弹英雄”于尚清:体内带着百余块玻璃碴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14年春天,齐齐哈尔一位老民警走了,年仅58岁。他叫于尚清,走的时候很安静,像平日下班回家那样。 可同事整理他办公桌时,发现了个藏在鞋盒里的秘密,满满一盒止痛药,每板药上都标着“每6小时吃一次”。这才知道,这位总说“没事”的老大哥,这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时间倒回2003年9月1号,齐齐哈尔正办第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市中心的萨拉伯尔酒店人来人往。 早上9点半,服务员擦厨房台面时,听见煤气管道旁“滴答滴答”响。 凑近一瞧,她腿都软了:煤气管上绑着定时炸弹,红灯闪得刺眼。这要是炸了,煤气泄漏,整栋楼都得塌。 警察来了却不敢碰,没拆弹专家,炸弹就搁在人堆里。 局长突然想起建华分局的于尚清,这人管危险物品管理好几年,虽没拆过炸弹,可天天跟雷管炸药打交道,门道熟。 10点40分到现场,离爆炸只剩15分钟。他蹲在炸弹前仔细看,发现炸弹和煤气管间有道一厘米的缝。 攥着小水果刀,他屏住呼吸慢慢撬,把炸弹从煤气管上分离。 接着剪导线,先白线后红线,每动一下都盯着计时器,终于把倒计时停了。现场松了口气,有人喊着去吃饭庆祝。 可刚坐下,排查电话打过来,酒店又找出两枚炸弹。于尚清放下碗筷就往回跑,有了头回经验,这次拆得更快。 回到家,他抱着妻子说了些家常话,末了还写了张纸条塞抽屉。 第二天他又去了酒店,局长拉着他胳膊不让上:“别再冒险了!”他摇头:“我都拆了三枚,有数。” 穿上防爆服,他再次钻进现场。这一天,酒店里陆续找出8枚炸弹。 前7枚他都稳稳拆了,直到第11颗,这颗装了防拆装置,碰一下就炸。同事要帮忙,他挥手撵人:“你们出去,我熟。”瞬间只听到一声巨响。 后来才知道,爆炸让他失去左眼,右耳再也听不见,右腿截了肢,右手食指没了,身上扎进100多片玻璃碎片,有些卡在内脏里,一辈子取不出来。 可他瞒着所有人,每天照常上班,直到止痛药盒子被发现。 放炸弹的两个罪犯很快被抓,判了刑。可从那以后,于尚清再也没穿过防爆服。 他总说“老毛病,不碍事”,可同事们看着他走路一瘸一拐,额头上的疤,心里都明白。 2014年春天,于尚清走了,才58岁。没人知道他这些年怎么熬过来的,只知道他总把疼藏在止痛药后面,总把安全留给别人。 没人再提当年的炸弹,可总有人记得那个穿着防爆服的身影,他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个管危险物品的普通民警。 怕吗?肯定怕。可他说“多拆一枚,少一分险”。 那些藏在抽屉里的止痛药,那些没说出口的疼,那些明明可以退缩却往前冲的瞬间,才是最该记住的。 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平时不声不响,遇事站最前面。他们不要回报,就想让我们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记一辈子。

0 阅读:79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4

用户10xxx14

8
2025-10-09 08:31

好像有部电影是以他为原型的

猜你喜欢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