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揭晓,依然不见中国人的身影,有人不禁会问,我国的科技既然取得了那么大的进步,为什么诺贝尔奖缺少中国人的面孔呢?而且美国和日本那么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他们的科技进步速度好像没有中国发展的快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根据诺贝尔奖评奖规律,一般是基础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像中国的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从1969年开始研究,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时间跨度接近50年。 按照获诺奖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往前推,就到了中国的90年代,而那时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中国的科技还不发达,基础研究投入更少,相关的科技人员也不多,这才是造成我国获得诺奖人数少的主要原因。 至于第二个疑问,首先需要澄清一点,那就是美国和日本的科技并没有退步,他们也是继续往前发展的,只是没有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快罢了。 至于原因嘛,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而且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1100多万,每年的研发人员超过700万,科技人力的资源总量达到1.1亿人,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培养超过500万人,这些都居世界首位。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正在不断催生“质”的飞跃,推动中国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持续增强、重大原创成果的不断涌现,再过十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将不再是稀有事件,而可能逐渐成为常态。那时,我们或将以更加从容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份荣誉了。
今天我除了不爽,便是愤怒。因为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英国、法国三位
【379评论】【74点赞】
忆江南
基础研究方面确实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