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

小胖胖说科技 2025-10-09 16:30:41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2025年10月7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单一出来,中国科研圈又一次没能摸到这个全球顶尖荣誉的门槛。   这次获奖的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靠“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拿下奖项,而中国这边,明明有“祖冲之三号”这样刷新全球纪录的量子计算突破,却压根没出现在候选名单里。   就在国内舆论吵着“中国啥时候能再出个诺奖得主”的时候,德国媒体却泼了盆不一样的冷水——拿诺贝尔奖当尺子量中国的科研实力,本身就是对这个国家天大的误判。   10月8号,德国之声发了篇深度报道,里面说得特别直接:“要是拿诺贝尔奖的标准来评判中国,跟用19世纪的航海图开21世纪的宇宙飞船没两样。”   报道里还提了组数据:到现在为止,中国只有屠呦呦一位科学家拿过诺贝尔科学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改世界格局的速度已经肉眼可见了。   比如中国发的国际论文,连续12年都是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占了全球33.8%,就连专利申请量也连续5年冲在最前面。   更关键的是,中国科研早就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了,现在不少领域已经能和顶尖国家并肩,甚至有些领域直接冲到了前面,这种变化的速度,连西方都没料到。   德国之声还特意点出一个关键点:诺贝尔奖评选向来慢半拍。就像屠呦呦团队1972年就找出了青蒿素,能治疟疾救了好多人,可直到2015年才拿到诺奖,中间隔了整整43年。   现在中国在量子通信、5G技术、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突破,说不定也要等几十年后,诺奖评委才会认可。   但眼下这些技术早就实实在在改变世界了——比如华为的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直接推着全球通信技术从4G换到5G,不管是日常上网还是工业联网,都跟着变快变方便了。   中国科研能走到今天,绝不是撞大运。德国媒体专门梳理过,背后有三个核心动力在推着走,少一个都不行。   首先是国家力量和市场活力凑到了一块。中国搞的“新型举国体制”,就是把资源集中起来啃硬骨头。   比如为了突破光刻机这块卡脖子的硬骨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基金”)已经砸了超过3400亿元,还带动了上万亿的社会资本跟着进来,一起攻关。   另一边市场也没闲着,企业自己也愿意投钱搞研发。   像华为2023年花在研发上的钱就有1615亿元,比苹果和英特尔加起来还多,他们搞出来的昇腾910B芯片,已经用在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里,算数据比以前快多了。   这种“国家+市场”的双轮驱动,已经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子。   2025年3月,中国自己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一亮相,就实现了504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算力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强1亿倍,以后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能再上一个台阶。   还有人工智能领域的“悟道”大模型,因为是开源的,已经吸引了全球好几万家企业一起开发,慢慢形成了一个超大的技术圈子,大家一起把技术做得更成熟。   其次是基础研究终于跟上来了。以前总有人说中国科研“重应用、轻基础”,光顾着搞能马上用的技术,不重视底层理论。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越来越多。2023年,投在基础研究上的钱占了研发总经费的6.3%,比2012年翻了快3倍。   而且国家还建了不少大科学装置,比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建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是全球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预计2026年启动后,说不定能解开暗物质的秘密——这可是宇宙学里的大难题。   投入多了,成果自然就来了。2025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慧元团队在《自然》杂志发了篇论文,第一次观察到弥散矮星系“抱团”的现象,给暗物质研究递了关键证据。   最后是中国没关起门搞科研,反而跟全球合作得更紧密了。德国之声特别提到,中国和欧洲的科技合作,早就不是以前“中国只学欧洲”的样子了,现在是互相帮忙、一起进步。   比如华为跟挪威企业一起搞的AI鱼类识别系统,用人工智能技术分辨北极圈的野生大西洋鲑,识别准确率能到99.997%,基本不会认错。   这不光解决了当地保护鱼类的生态难题,还被挪威环境部列为“未来十年重点推的项目”,要在更多地方用起来。   在大科学装置这块,中国也没少跟欧洲合作。比如跟西班牙签了协议,一起搞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的研发——这种光源能帮科学家看清物质的微观结构,不管是搞材料还是生物医药都用得上。   这种合作慢慢打破了以前的技术壁垒,大家一起搞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